![]()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建湖县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中西部,总面积1155平方公里,人口80万,下辖11个镇、3个街道和4个经济区。建湖县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不仅是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近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和第一位遨游太空华人王赣骏的故乡,而且是中国杂技艺术的三大发源地之一;200年前的清代时期,建湖又孕育了江苏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淮剧。近年来,建湖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长,连续5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生态示范区等多项殊荣。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建湖的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来,建湖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文化惠民、提高改善文化民生为宗旨,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建设为重点,把实施四大设施工程、创新四大供给要素、打造四大活动品牌、强化四大保障机制作为推进建湖县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前进的四个车轮,协同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四大设施工程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
建湖县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文化“一带”“一园(场)”“一网”和“一圈”四大设施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县、纵横交错、便利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三级文化带基本建成。一是县城文化设施建设全面转型升级,先后在县城投入4亿元建成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集文化馆、图书馆、历史展示馆、淮剧团、杂技团、大剧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2014年,政府又新建了博物馆、美术馆和江淮戏苑,使建湖县城公共文化设施不仅齐全配套,而且全面转型升级。二是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扩容提档,全县12个乡镇文化站面积全部在1000平方米以上,远超省规定的设施建设标准,其中有4家达到3000平方米。三是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基本达标,全县199个行政村和45个社区按照省规定的标准,基本建成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藏书2000册以上、配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文化室,其中90%的农家书屋的藏书在3000册以上,还建成一批星级农家书屋。建湖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文化设施为龙头、纵向延伸到乡镇、村的三级文化带,成为全县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
文化公园(广场)遍及城乡。公园和广场日益成为群众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建湖县把兴建文化公园和广场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各级财政预算。在县城投入3.7亿元,建成面积达1.3平方千米,富有水乡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内涵的双湖公园,并建成六大主题广场。目前全县建有6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30多处,所有乡镇(街道)都建成6万至20万平方米的文化公园。
数字文化网覆盖全县。建湖县依托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数字文化服务,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点进行联网服务,在全县初步建成了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使城乡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丰富而多样化的数字文化服务。
现今,建湖县不仅有效地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而且为打造县城10公里(农村15公里),向居民提供多样化、均等化、便利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圈奠定了良好的设施基础。
创新四大供给要素
公共文化供给得到新提升
建湖县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形成供给多主体,变文化独角戏为社会大合唱。建湖县以“三改”为抓手,改变文化部门办文化的传统观念,确立“公共文化社会办、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新观念;改革政府职能和体制,确立政府主导意识,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运用政策扶持、业务指导、技术培训、依法管理等多种方式,不断培育壮大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为此,建湖县相继出台了《建湖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县文化建设上新台阶的意见》、《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对民营文艺团体和民间文艺社团管理的办法》等政策文件,积极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兴办文化实体、赞助文化项目、联办文化活动及免费提供文化设施、产品、技术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建湖县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做大做优。
一是推进窗口平台服务标准化。全县图书馆、文化馆(站)和村(社区)文化室等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单位,严格按照国家和江苏省制定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相关标准,进行规范化要求和标准化管理。建湖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分别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在2014年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建湖县所有镇级文化站均被定为等级站,其中一级站4家,二级站2家,三级站6家;还建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2家。
二是推进社会平台服务多样化。建湖县重点引导和扶持学校、企业、民营文艺团体和民间文艺社团等社会力量搭建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同搭台,每年联办配合各类经贸活动的演出达50场次以上,组织举办的各类企业文化活动20多场次,指导企业自搭平台、自办文化活动达40场次以上,促使文化小剧场向惠民大舞台华丽转身。
三是推进流动平台服务优质化。建湖县紧抓四个环节,即文化下基层的指标要高而可行,采购要好中选优,行动要覆盖城乡,考核要严格有效。全年下基层文艺演出100场以上,送电影3000场以上、送图书3万多册。此外,政府通过采购和项目补贴等方式,优先把杂技团和淮剧团在国内外获奖的精品佳作转化为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进行城乡巡回演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位的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供给多主体和多平台的形成,也带动了传统型供给方式向多样化、数字化、个性化方式的转变。
一是形成了总分馆制式的平台供给方式。如建湖县图书馆打破了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的束缚,形成了以县图书馆为龙头,由13个分馆和199个图书服务点共同组成的总分馆体系,使图书馆的服务平台纵向延伸到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的图书室,把原来各自独立运行的图书孤岛连接成一个共建共享、拥有同一个图书服务大平台、能实行现代“连锁式”供给方式的图书联盟。
二是形成了“供需对接”的平台供给方式。为提高平台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建湖县通过文化市场和群众文化需求调查,列出了最受群众喜欢的文化服务目录,积极组织货源;又通过政府采购和项目补贴等举措,优先推介受群众喜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进行统筹安排与预约定制相结合,批量供给与菜单配给相结合,粗放供给与精准供给相结合,逐步提高供需对接平台供给方式的质量。
三是形成了虚拟远程式的平台供给方式。高科技催生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网络、电子阅览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形成以高科技为依托的虚拟化平台,能够进行全天候、远程供给。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是文化惠民的必要举措,也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必然要求。为此,建湖县立足变文化“小作坊”为货源足、流通大、效益大的文化“大超市”,把提升三大效益作为重要目标。
一是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建湖县在提高公共文化有效供给的同时,把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推进建湖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文化与教育部门于2002年在全县8所学校联合进行“淮剧进课堂、杂技上操场”活动的试点,如今已在全县所有中小学推广,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让广大青少年从小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而“世纪之星”中小学生(幼儿)书法美术大赛活动也始于2002年,已连续举办了14届。每年培训1000多人,参赛小选手逾万人,参赛作品1万余件,印刷“世纪之星”少儿优秀书法作品集9期2万余册,有120多位选手的作品先后在国内外书法美术比赛中获奖,其中也有选手获得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蒲公英’金奖”和教育部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一等奖”。为此,“世纪之星”中小学生(幼儿)书法美术大赛活动,也获得江苏省文化厅颁发的“五星工程·服务奖”。
二是要积极推动文化经济的互利共赢。建湖县不仅是中国的杂技故乡,也是著名的花炮之乡。为向国内外推销烟花,建湖县从本世纪初就举办“中国·建湖杂技烟花节”,让杂技艺术与烟花经济共同搭台唱戏,互利共赢,既为文化惠民提供了大量的精彩杂技产品,又使烟花经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是要全面提升建湖的文明建设水平。在每年三、四月举办的“淮剧杂技文化庙会”,秉承“新文化、新民俗、新庙会”的理念,以高质量的淮剧、杂技演出为主,联合科技、卫生、法律、环保、土地管理、农业技术等部门,共同送文化下基层,吸引四面八方的群众观看,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建湖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多项殊荣。
打造四大活动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产生新飞跃
建湖县全方位挖掘和创新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建湖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拓宽了文化惠民的平台和渠道,提高了建湖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影响。
精心打造“春节文艺大踩街”品牌,彰显“四民”的特色。建湖县从2007年起连续举办了八届“春节文艺踩街”活动,不断创新,把传统的民间舞蹈与时代精神和现代元素相融合,组成由舞龙、舞狮、锣鼓、腰鼓、高跷、莲湘、湖船、赶毛驴等民间艺术展现的十大方阵,营造了社会和谐、全城欢庆、万民欢乐的浓烈氛围,为广大群众奉献上丰盛的春节文化大餐。
精心打造“杂技发展及惠民”品牌,崭露“四气”的亮点。建湖县杂技艺术源远流长,积淀深厚。2008年建湖杂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原属于建湖的盐城市杂技团,升格为江苏省杂技团。该团是传承和保护建湖杂技的重要载体,杂技团以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为重点,以推动杂技艺术发展、传承保护非遗和文化惠民为三大任务,积极改革创新,拼搏奋斗,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摘金夺银,扩大建湖文化影响力。近几年来,江苏省杂技团创作的优秀节目在国内外有关大赛中频频获奖,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舞台。如《想——软钢丝》获国家文华奖,并摘得法国瓦兹河谷国际马戏节铜奖,杂技《飞翔》获莫斯科国际马戏节铜奖,杂技《斗士——跳板蹬人》获第八届全国杂技大赛金菊奖。二是漂洋过海,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近几年来,杂技团受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委派,先后赴日本、加拿大、斯里兰卡、波兰、新加坡、叙利亚、法国、意大利、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访问演出和参加国际杂技艺术交流活动,广受好评。尤其是2013年,以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为蓝本创作的大型杂技音乐剧《猴·西游记》,采用中国故事、世界语言、国际表达的方式,在继承优秀杂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世界多种艺术元素,进行创新打造,不仅于当年被评为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而且于7月份登上世界著名的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引起轰动,连续商演27场,一票难求,成为在林肯艺术中心连续商演超20场的首个东方艺术团体。为此,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境内外媒体都竞相报道。三是巡演基层,参与文化惠民获好评。杂技团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下基层巡演活动,全年达到100多场次,让城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杂技节目。江苏省杂技团也崭露出“精品创作有底气、出国演出扬志气、文化惠民接地气、基层演出聚人气”的“四气”亮点,并使“杂技发展及惠民”的品牌,日益做大做优。
精心打造“淮剧传承及惠民”品牌,形成“四多”的格局。建湖县是淮剧的故乡,淮剧的念白就是以建湖方言为标准的。如今,淮剧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湖县从淮剧艺术的现状、特点出发,提出了专业与业余、提高与普及、商业演出与文化惠民、集中汇演与分散演唱、示范与培训“五结合”方针,初步形成了“四多”格局:一是淮剧团队多,除专业的1家县淮剧团,还有13个业余淮剧团和10多个淮剧票友协会,常年开展淮剧演出活动。二是淮剧演员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专业和业余的淮剧演员多达600余人,淮剧票友5000多人。三是淮剧演出多,每年专业和业余的淮剧演出多达1000多场,平均每天3场左右。四是淮剧惠民活动多,主要有“淮剧艺术周”“淮剧票友大奖赛”“淮剧下基层——进课堂、进社区、进茶馆、进田头”等,既集中展示了淮剧创作演出的新成果,又将其及时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送到城乡基层。
精心打造“百姓欢乐大舞台”品牌,形成“四个极大”效益。“百姓欢乐大舞台”是建湖县近年策划的一项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旨在以剧院、文化馆多功能厅、江淮戏苑和各类广场等文化设施为平台,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组织各类群众性文艺演出。建湖大剧院以周末剧场——建湖杂技周周演、群众文艺会演、淮剧票友大赛、卡拉OK歌手大奖赛、淮剧艺术周等大型的、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为主,还采取政府购买或补贴的形式,以四季为时间节点,分别邀请各类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前来演出,为群众免费或优惠提供高水平的文化盛宴。江淮戏苑主要为广大淮剧票友免费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让他们有一个以艺交友、相互促进提高的平台。文化馆多功能厅则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或预约特选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优秀文艺节目进行公益性演出。而遍及城乡的文化广场则以群众性的自发文化活动为主。通过打造“百姓欢乐大舞台”品牌,初步形成“四个极大”效应,即全县各类公共文化场所都得到极大地开发利用,仅由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的广场舞活动就有10万人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强化四大保障机制
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呈现新态势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建湖县既着重抓当前,也注意抓长远;既着重抓跨越式发展,更注重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把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四个保障机制,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组织保障机制。主要采取了“五纳入”和“1+3”的举措。所谓“五纳入”,即政府主动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行使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导引领职能。所谓“1+3”,是指由政府统领3支公共文化服务大军:文化部门和文化单位自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以政府为主导,由宣传、文化、发改委、财政、编制、工商、公安、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与的建湖县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构,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成为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盟军”;而数量众多的业余文艺剧团、民间文艺团队、票友协会、广场舞团体等社会力量,在政府的引领下,也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从而为建湖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组织支撑。
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强化经费保障机制。近年来,建湖县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先后投入10多亿用于新建或改善文化设施,迅速改变了全县文化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低下的状况。此外,政府还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正常管理运行、增添数字文化设施设备、队伍培训、精品生产、文化下基层、政府文化采购、扶持奖励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长。近3年,县财政安排文化事业经费分别是:2012年约为1.07亿元、2013年约为1.2亿元、2014年约为1.36亿元,年增速明显高于县财政经常性递增幅度。最近县政府又决定,从2016年起县财政每年对杂技团追加800万元经费,其中200万元是政府采购杂技团节目,组织实施“建湖杂技村村到、校校到、周末剧场——建湖杂技周周演”的“杂技惠民工程”的专项经费。
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强化队伍保障机制。建湖县十分重视文化人才培养,通过政策扶持、经费支持、编制特批等措施和采取社会招聘、学校培养及专业培训等方式,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近3年来,县、镇文化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和文化专业人才30多名。杂技团利用省杂技培训中心的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学员40多名。淮剧团由县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与盐城高等师范学校联合开办淮剧班,县编办新增15个事业编制给淮剧团,实行带编招生,解决了淮剧事业的后顾之忧。此外,近几年来,建湖县利用文化人才和设施资源,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已先后培养了业余编剧20名,社区文化辅导员50名,企业文化骨干100名,淮剧票友200名,广场舞领舞1000名,为全县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输送了大量急需的文化骨干。
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强化制度保障机制。近年来,建湖县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设计研究,并加强研究成果转化,相继制定出台了“1+12”的配套政策。在《建湖县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统领下,又先后制定了《建湖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县文化建设上新台阶的意见》、《建湖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江苏省杂技团发展的意见》、《关于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街道)文化站、村文化室免费开放的通知》、《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的实施办法》、《关于实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行机构公众参与评议制度的通知》、《关于实行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信息采集办法的通知》、《建湖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评估办法》等12个文件,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建设、免费开放、有效供给、社会参与、经费保障、队伍建设、专家咨询、信息采集、绩效考核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办法和制度,有效解决了影响和制约公共文化建设的若干矛盾和问题,为推动建湖县公共文化事业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指导和基本遵循。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