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互动交流>在线访谈

枣庄市文广新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汪继军谈枣庄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 2016- 10- 27 16: 36 点击次数:

记者:大家好,我是《文化方舟》栏目的记者徐晓松,今天我们栏目组来到了枣庄市,将就枣庄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文化工作,采访枣庄市文广新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汪继军先生,汪局长你好。

汪局长:你好。

记者:汪局长,请您先面向镜头做一个自我介绍。

汪局长: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枣庄市文广新局分管社会文化工作的的副局长汪继军。

记者:汪局长,20159月,枣庄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至今这一年的时间以来,枣庄市都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汪局长:枣庄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初,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枣庄市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组织大量业务人员,在枣庄市城乡广泛地开展了基础的调研工作,然后于9月底出台了《枣庄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且对具体工作进行了专题会议的部署,成立了由枣庄市市直22个部门成立的协调机制,我们重点做了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市级层面加快推进市民中心的建设,在新城建设的包含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机构在内的文化中心基本建设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另外,在区市这个层面,五区一市都按照改建、扩建,以及根据自身条件实行国有资产调配,各种方式,解决文化馆、图书馆、馆设基础设施的问题,去年也基本上都达到了国家设定的标准要求。在第三个层面就是借助山东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我们全面推进镇、村文化设施的改造升级工作。截止到去年底,这个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二个方面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15年,市、区市两级财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粗算是5.5个亿,其中占比比较大的是用于基层镇、村基础设施改造,设备配备,极大地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跃了基层的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三个层面,我们重点打造文化惠民品牌,坚持开展“一年一村一场戏,一月一村一场电影”,公益文化“四进”,也就是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这些重点品牌活动。同时在城市社区重点打造“光明广场消夏文艺汇演”等一系列的广场消夏文化活动,比较突出的是市中区的光明广场文化消夏活动,薛城区的临山广场文化消夏活动。尤其是在枣庄市落实文化惠民,重点扶持庄户剧团这方面,我们感觉我们的工作还是比较扎实的。从13年开始,我们感觉到全市城乡各种群众自发的业余文艺骨干队伍蓬勃发展,有必要进行引导、扶持。从13年开始,我们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陆续出台了扶持发展庄户剧团的意见、庄户剧团的认定管理办法,以及庄户剧团参与惠民演出“一年一村一场戏”惠民演出的场次认定管理办法,为这项工作长期发展打下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从13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拿出120万用于经认定的“一年一村一场戏”庄户剧团演出场次的奖补,同时,相关区市也有相应的奖补资金。特别是15年,为了继续扶持和发展庄户剧团,在每年120万奖补资金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又拿出100万元每年扶持50家庄户剧团,帮他们购买演出设备、乐器、音响和流动舞台等等。通过这样的措施推动,枣庄市的庄户剧团确实是风生水起,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有生力量。同时,庄户剧团自身就是群众,他们通过满足自身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向更广泛的群众传播文化,发挥了专业剧团暂时还起不到的作用。由此,近几年,枣庄市在科学发展观考核当中,群众满意度考核,枣庄的文化工作群众满意率还不错。我们作为工作的一份子,感觉到我们抓文化惠民,抓庄户剧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记者:汪局长,刚才您提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作为全省首批的五个试点市之一,目前枣庄市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怎么样。

汪局长:按照山东省政府《关于做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试点工作的意见》,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工作的部署要求,由市直22个部门成立了协调机制,然后出台了《枣庄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试点工作意见》,枣庄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协调机制和责任分工这样几个文件。为了推动工作,我们分步骤,在全市拿出21个镇街,从当中选出好、中、差不同等级的村居作为试点。利用半年的时间,我们加强指导、加强督导、加强财政资金的扶持,在去年的年初,市政府召开了试点工作总结以及转段工作会议,参观和推广了21家镇街的试点工作,把他们的经验向全市推广,枣庄市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转向了全面推进的过程。到去年十月份,按照省文化厅的要求,我们基本完成试点工作。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就是基层服务中心场馆、队伍以及品牌项目等一些指标进行了工作的验收和总结,按照省里的要求提前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

记者:目前枣庄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覆盖率是多少。

汪局长:覆盖率现在是百分之六十多。

记者:那咱们的一个整体规划是怎么样的。

汪局长:按照省里的工作部署,我们首先保证不落后、不拖后腿,同时我们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重点抓好软件建设。在文化惠民几个重大品牌项目上,我们加大力度,尤其我作为一个工作时间比较长的文化工作者,感觉到这两年枣庄市财政扶持,尤其像扶持庄户剧团这样,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当然总的体量上说,跟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市相比我们投入可能并不突出,但是作为枣庄体量比较小,基础比较薄弱,这几年每年拿出200多万用于这样一个单项群众文化活动,效果还是十分突出的。

记者:您提到了枣庄市对于庄户剧团的一个管理和扶持,他们在艺术创作方面有哪些成果?

汪局长:我们扶持庄户剧团是作为专业艺术团体的一个补充。我们枣庄市目前有两家专业院团,一个是枣庄市艺术剧院,一个是滕州柳琴剧团。作为这两个院团,他们这些年来长期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在做好普及惠民的基础上,创排了一些优秀剧目,包括滕州柳琴剧团创排的《墨子与鲁班》,一个是能够坚持长期在基层演出,毕竟反映的是我们当地的传统文化的题材。另外,这些优秀剧目先后参加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他们作为专业艺术队伍,要参与“一年一村一场戏”覆盖面这么广的工作显然力不从心。他们每个团队每年演出三百场,基本上是满负荷的。我们“一年一村一场戏”的这个任务要全面完成,枣庄市应该是两千二百多场。基于这一点,我们扶持庄户剧团这项工作也是应运而生,就是我们枣庄市基层活跃着大量的业余的文艺团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完善了扶持的措施和管理的办法,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自身也有这样的动力,每年创作一些新的剧节目。往往他们创作的剧节目更接地气,本身他们就是老百姓,就是群众,他们知道老百姓想的什么,想要的是什么。这样,他们创作的节目深受欢迎,我们枣庄市文广新局已经连续四、五年,每年编辑汇总这些群众业余创作,编辑出一个优秀的群众文艺创作的作品选,在这方面我们的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这些年抓群众文艺创作改造提升,市级财政,一些相关的区市都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和扶持的力度,也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比如第十届艺术节上,我们的两个舞蹈都获得了群星奖,一是突破了枣庄获奖等次、获奖规模,同时,作为一个体量比较小的市,获奖数量、获奖的节目质量都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枣庄市是怎么做的。

汪局长: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来,看了山东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曲阜,对我们文化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鼓舞,他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些工作要求,我们是竭尽全力的贯彻落实好。枣庄市委市政府这些年作为城市转型一个重点工作部署,在传承、挖掘、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给我们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一个方面是做好规划,14年我们枣庄市邀请省社科院、文化所的相关专家,在做好全面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为我们做了2015年到2020年的枣庄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在这个规划当中,很大的体量篇幅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就是抓好基本的阵地,依托我们的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所、传习基地等这些基本阵地,尤其是我们重点打造了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这些平台开展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和研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台儿庄运河生态保护区在09年就跻身山东省首批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另外两个是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区、淄博的周村商城文化生态保护区。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组织专家和业务力量开展大量的历史传统文化挖掘和成果研究,尤其是重点围绕墨子、墨子文化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墨子大全》、《科圣墨子》、《鲁班的传说》等专著读物300多部,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媒体推出了一系列的讲座和专题宣传,开通了中国墨子网,相继建成了墨子研究中心、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同时开设了鲁班学堂。

同时,我们在全市公共图书馆按照工作需要建设了尼山书院,大力开展乡村社区的儒学讲堂,这项工作对推动儒学、传统文化、我们当地墨学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枣庄市是一座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历史古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咱们市文广新局都做了哪些工作。

汪局长:按照专项保护,文化部是从2006年开始部署这项工作,枣庄市在这方面是比较扎实的。从2006年开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时组织各个层面,按照文化部的要求,在2006年国家级的第一批非遗名录,我们枣庄的柳琴戏和鲁班传说这两个项目获批国家级首批项目,在以后的过程中,我们继续不断地加大调查和线索摸索,同时,按照工作的需要,我们建立了“四个一”,完善了专门的机构,建立了资料库,每年编辑出版相应的资料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

同时,配合建立四级名录,也就是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名录。截止到去年,我们枣庄先后进行了五批市级项目的评审和公示,一共252项。在市级这个层面体量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说明我们枣庄市传统文化资源、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众多,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基础性的工作比较扎实。这些年在我们丰富确定市级名录的同时,积极地申报省级项目和国家级项目,前后又评比公示了三批市级传承人,今年我们又公示了枣庄市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基地、传习所,这些工作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尤其是生产性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一个方面,这些年我们积极地搭建平台,尤其是2012年我们市委市政府非常坚决地争取承办了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托台儿庄古城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再结合着台儿庄运河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样几个平台,我们为枣庄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比如台儿庄古城内,我们规划设立100所博物馆,其中占比很大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现在陆续建成的有几十家。

同时,我们推荐我们本地的柳琴戏、山东快书、大鼓书、小鼓书、山东琴书等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驻台儿庄古城,每天驻点为游客演出,一方面是解决了传承人的生活、传承的困难。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舞台,活跃了古城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古城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在参观古城的过程当中能够享受到、欣赏到我们枣庄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在刚刚落幕的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我们在现场了解到枣庄市的展区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汪局长:今年的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就是我们山东省承接文化部的重大活动,仍然在济南举办。今年的活动比较有特色,比较成功。我们枣庄市历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各种展示,节会活动都比较重视,今年也是这样。市级财政专门拨了专款,我们通过招标的形式邀请了比较专业的团队为我们设计搭建特装展位,展位还是比较有特色的。然后我们积极地筛选在我们市级以上,二百五十多项市级以上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中,反复地研究,筛选了十二项展示效果突出、日常保护效果良好,第三个方面就是在生产性保护现实效果好,前景比较广阔的项目。每届非博会我们重点主打的就是柳琴戏,我们今年挑了两个小的团队,四位演员,在现场助演。同时,我们今年重点推出的像阴平的毛笔,台儿庄蚕丝被,以及伏里土陶、齐村沙陶等等这些年在生产性保护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的项目。展出的效果也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柳琴戏的演出确实成为了一个亮点,同时,土陶、沙陶、蚕丝被现场的展示效果都比较突出。由于他们确实是传统工艺,货真价实。尤其你像我们的蚕丝被,开幕当天上半天就卖出了二十多床。这二十多床是什么概念,就是它一床一床的现场要制作出来,它不是批量带着商品到那去卖,它得一床一床的制作出来,半天是他们能制作的最高的数目,他们卖了二十多床,还有一些订单。

记者: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汪局长:基本可以用供不应求这个词去形容。因为它是全手工的,一床床的要做出来。具体的销售额我们还没最后统计,但是据我们掌握,蚕丝被在展出的四天半的时间内现场制作卖出200多床,基本上它是满负荷的,另外它还产生了大量的订单,这也都是我们预期的。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它们的生产性保护的未来的发展,我们都十分乐观。

记者:汪局长,我们了解到枣庄市在今年举办了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您能详细的介绍一下群众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吗?

汪局长:为了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结合枣庄的实际,就是我们群众文化活动基础比较好这样一个实际,于今年年初规划举办了首届枣庄市群众文化艺术节。项活动主题非常突出,内容和形式也非常丰富,涵盖了庄户剧团、群众性的书画邀请展、群众性的广场舞大赛、群众性的音乐比赛,以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同时,我们还借助这样的活动举办了书香人家的评选活动,并纳入了群众文化艺术节的范围内。

420号,我们结合迎接图书馆日这样的活动,在枣庄市图书馆举办了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的开幕仪式,在这个开幕仪式上,我们同时作为山东省内第一家电视图书馆上线,提升了它的档次。我们这个电视图书馆是作为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做好基本阵地的服务之外,适应当下数字化阅读的这种形式,以及电视媒体入户率非常高这样一个实际情况,我们和中广有线枣庄分公司结合,投入人力财力建设了这么一个电视图书馆。把我们现有的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和电视有线电视的结合起来,凡有有线电视的互动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够浏览和欣赏我们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我们感觉电视图书馆作为一种服务,服务方式的革新和服务领域的拓展,尤其是和群众文化艺术节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把两件事放在一块,420号在图书馆举办了开幕仪式和上线仪式。

然后,五月底我们在市中区,作为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的第一台大戏,我们举办了枣庄市庄户剧团调演首场演出。同时,在这个演出的现场我们把枣庄市市级财政扶持优秀庄户剧团的100万采购的50套灯光音响、音乐器材以及流动舞台,现场颁发给了我们优选出的50家庄户剧团。

然后,我们陆续地组织开展了多项活动。在峄城区开展了全市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声乐大赛,这项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我们举办了书画邀请展,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了一批知名画家,同时我们广泛发动群众文艺作者、业余书画家,邀请他们的书画作品在我们市博物馆举办书画展出。展出的水平,展出的作品数量、规模比较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尤其值得介绍的是我们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群众艺术节不单纯是舞台和演出。我们把专业的,我们能组织的优秀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让他们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这样,活动不是一个点,我们是全面开花。昨天,就在我们新城区的实验学校,我们邀请了剪纸、泥塑的艺人,柳琴戏的艺人等一些优秀艺人,在现场演出展示,和师生互动,我看媒体上已经开始报道了,效果都不错。

另外作为群众艺术节,我们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截止到10月底报名截止,我们今年第二届书香人家的评选。这项活动也是作为建设书香城市的一个措施,希望借助这项活动推动全民读书。去年举办的首届,今年这项活动是第二届,并入群众艺术节里面。现在正在广泛发动,市民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同时,我们作为一个推动措施,希望广大市民都能够在闲暇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这也是我们举办群众艺术节的目的和宗旨,我们在积极地推进这项工作。我们的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预计到10月底结束,我们届时还要举办闭幕式,还要对各项活动当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优秀演艺人才进行表彰和鼓励,我们期望这项活动能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

记者:目前来看,咱们枣庄市的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反响怎么样,群众的参与度怎么样。

汪局长:从今年有所变革的就是,一是重心下移。所有的活动,活动主体是群众,但是我们主办的这个地点,基本没有那种集中调演的形式,不搞集中调演的形式,都分区、分片举行,这样波及面肯定是广的,每项活动各个层面的群众都能够感受到,都能参与到群众艺术节里来。这个反响它不同于我们举办一场集中的大型的演出,尤其是邀请一些知名演员那一种,但是群众受益覆盖面,老百姓的满意度,我们正在举行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没刻意去做了解,但是我们感觉到群众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

记者:汪局长,当前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咱们枣庄市有多少个贫困村?

汪局长:我们省定贫困村是196个,然后还有部分我们市级申请的贫困村,一共大概是200多个村。

记者:那么请您介绍一下枣庄市在文化扶贫方面的具体做法。

汪局长:枣庄市文广新局一直把行业扶贫作为我们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个重点,列入了每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日程。尤其是把这项工作结合文化惠民,办实事,我们在向这方面加以倾斜。这些年来我们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基层的配套资金,落实资金用于行业扶贫这项工作。我们局里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明确了主要领导和相关的分管领导作为责任人,同时我们局里按照上级要求,我们也有我们对应的帮包村,我们每个副县级以上干部都有扶贫的对应的目标。2016年度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全市的196家省级的省定贫困村都免费订阅报刊,有《中国文化报》这一类的报刊,使用智力扶贫。还包括我们58个市级贫困村和246个基层村居的文化服务中心,我们免费帮他们订阅报刊,让村居的这些群众阅读。同时按照省文化厅2016年要实现百分之六十的省定贫困村建成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这个要求,我们加大工作的力度,一是充分地用好上级扶贫资金,同时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今年以来,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建设、改建、扩建、提升,这196个省定贫困村我们已经建成了118处,提前完成了省定的目标任务,累计投入的资金总额是448万元。

同时我们争取国家和省级的工程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的覆盖工程,建成后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率将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通过积极地实施“一年一村一场戏,一月一村一场电影”等这样的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地向他们倾斜,确保他们都能够按照这样的频率,能够看到戏、看到电影,能够读到书。同时,我们还利用节假日,安排我们的书画家,安排我们的戏曲演艺人员,安排我们的辅导人员,包括我们刚才介绍的组织我们非物质文化优秀传承人,都到贫困村去,为他们服务。同时,我们依托当地的有效资源,我们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项目扶贫。比方说我们去年以来,我们扶持市中区的齐村沙陶,在扶持它项目的同时,有意地引导这个项目、项目传承人,带动他身边的贫困户以及残疾人士,通过他来发挥良好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的贫困户来脱贫,这个项目的发展势头非常良好。我了解了一下,一个非常年轻的大学生,他继承了他父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他父亲的手艺,然后从去年开始借助网店,他现在已经用工用了20多个,就是周边的这些贫困人士。

记者:解决了就业问题。

汪局长:解决就业,正常长期用工20多个,生产销售旺季还会临时追加人员,并且这只是他从去年起步这一年的成效。我们感觉到效果非常突出,我们也非常满意。这是从项目扶贫上的一个个例。

同时,我们局机关县级以上干部结对帮包这个困难户。我们不断地努力,运用我们尽可能的措施,帮助我们帮包的这些贫困户尽早的脱贫。作为文广新局,我们今年结对帮包的是台儿庄的张山子镇,张山子村。我们一方面是采取资金扶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今年以来给他们改造了村委会办公室、办公楼,改造升级了办公楼,同时建成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一些相应的文化活动场所,硬

化了它的小广场,就为老百姓聚集活动,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基础性的阵地。同时我们先后投资五万多元,为他们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先后配备了乐器、棋牌以及基本的灯光音响,村民聚会、参加文艺活动的一些基本文化器材。

记者:汪局长,在采访的最后,请您面向广大的市民对今后咱们枣庄市文广新局的文化工作做一个表态。

汪局长: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文化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围绕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目标,加速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这个主线,积极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枣庄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应有的贡献。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