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动态

泰安:流行京鲁300年 山东梆子逆境重生

发布时间: 2016- 01- 16 13: 15 点击次数:

  “拆了房子卖了地,也要听听梆子戏。”“三庄一个班,十里一个台,爷爷领着小孙孙,就把大戏唱起来。”这是山东梆子在齐鲁大地上的真实写照。山东梆子离不开齐鲁大地这片孕育培养自己的沃土,山东的父老乡亲更离不开山东梆子戏。而山东梆子戏中的佼佼者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面临困境破釜沉舟,破解生存障碍,用一曲曲脍炙人口的“梆子腔”,唱出了老泰安人心中的乡音乡曲。

  历史:文化遗产 源远流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泰安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已经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455处,山东梆子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我国戏曲号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其中“西梆”,便是指梆子腔。清代康熙年间的《在园杂志》(刘建玑著)最早记载了“梆子腔”。山东梆子是山东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据史料考证,山东梆子起源于山陕梆子。山陕梆子在明末清初形成后,由河南开封一带传入山东境内运河两岸地区,分别向菏泽、济宁、泰安、聊城、临沂等地传播,并结合当地的风俗、语言、审美情趣,分别形成各地不同的梆子剧种。在曹县(旧曹州府)一带流行的称曹州梆子,在汶上一带流行的称汶上梆子,又称高调梆子,后统称山东梆子。据统计,早在清代初期鲁西南一带就有山东梆子古老班社存在了,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几百年来各地形成的古老班社多达100余个,象济宁财神阁五福班、汶上大曹班、梁山井班、巨野大姚班、藤县天师府班、泰安张瑞祥班等,流行地域主要以菏泽、济宁、泰安、聊城为中心,并辐射到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山东梆子剧目极其丰富,挖掘记录及待抄的传统剧目有1000余出,各班社经常上演的剧目有600出以上。过去比较流行的剧目,有所谓“《头冀州》、《二冀州》、《姚刚征南》、《对抓钩》、《斩子》、《骂阎》、《渭水河》、《哭头》、《跑城》、《临潼山》、《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牧羊圈》、《江东》、《战船》、《宇宙锋》、《楚国》、《吴国》、《三烈配》”,还有老艺人通称的老十八本中的《春秋配》、《梅降雪》、《全忠孝》、《双玉镯》、《天赐禄》等。剧目表现题材范围广阔,既有反映各朝代主要人物,又有表现抗击强暴及民族斗争的故事戏,还有家庭伦理男女爱情及神话故事为题材的民间传说戏。由于多数剧目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又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丰富,劳动人民的善良朴实及民族英雄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深受观众喜爱。

  山东梆子演唱风格极具山东人性格特点,富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其唱腔激昂高亢,表演粗狂豪放,曲牌丰富优美,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在我省鲁西南广大农村还产生了顺口溜:“犁着田,耙着地,谁不会唱两句梆子戏。”

  据清乾隆五十年(1785)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吴长元《燕兰小谱》,以及雍正十年(1732)《梨园馆碑记》记载,那时唱梆子的孙国豹、郭凤山系山东籍艺人,活跃于北京戏坛并演出往返于京鲁之间。这段记载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这说明山东梆子在清代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较为流行的戏曲剧种。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梆子腔系占有重要位置,山东梆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状:坚守信念 逆境重生

  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原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始建于1953年,由当时在全省较有影响的山东梆子著名艺术家刘景泰、丁淑霞、郝瑞芝等组成。1960年曾赴青岛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邓小平等汇报演出现代戏《未见面的女婿》,受到亲切接见。1971年10月山东省梆子剧团下放泰安与泰安专区梆子剧团合并,统称为山东省梆子剧团;1973年10月省梆子剧团回迁济南,泰安地委又恢复成立了泰安地区山东梆子剧团,后改为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 1986年山东省梆子剧团撤消后,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成为我省山东梆子唯一地市级院团,肩负起了剧种发展的重任,人员编制达到120余人,阵容强大、装备精良、剧目丰富,其演出水平在我省名列前茅,1991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先进剧团”称号,剧团发展达到历史高峰。

  因文化发展日趋多样性,剧团发展受到冲击,2004年陷入历史最低谷,濒临倒闭,甚至国家一级演员也开始串茶楼、唱堂会来维持生计,其他演职人员更是沦落街头做些小本生意。2005年,逆境下的梆子剧团开启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之路。工作中,他们把山东梆子新剧目创演向泰山文化靠拢,当年就创作了以宣传泰山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泰山神话剧《碧霞元君》,在泰山国际诗人大会上进行了专场演出,受到市领导和国内外友人的好评。06-07年又创作演出了《泰山石敢当》、《唐高宗武则天泰山封禅艺术表演》、《泰山神赐福》等泰山文化演艺精品,其中《泰山石敢当》、《碧霞元君》入选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剧团负责人说:“05-06年是剧团最困难时期,我们邀请的编剧杨平芳和导演杨宪法老师从不计较报酬,甚至还往团里贴钱创作;剧团上下也都勒紧裤腰带艰苦排练,没有演出服,我们就去临沂批发市场批布,请剧团会做衣服的家属设计制作服装,把原来旧服装上的装饰裁下来,都缝到新服装上继续使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硬是创演出了两台泰山神话剧,其中《泰山石敢当》在济南演出轰动一时,并在央视戏曲频道多次播放受到好评。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自06年开始每年送戏下乡演出100余场,截至目前已演出1000余场,惠及百姓100余万人次。06-08年剧团代表山东梆子剧种相继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山东梆子传承保护单位”,剧团创始人著名山东梆子艺术家郝瑞芝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公益类传承保护机构,经市编委批准,更名为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

  未来:传统剧目全新演绎

  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目前该院已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各项工作,成绩优异硕果累累。每年开展送戏下乡、遗产展演、泰山文化宣传等公益类演出300余场,是全市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的骨干力量。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是制定了“以戏带练、以赛促练,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人才培养措施。10余年来培养的中青年艺术人才分别荣获国家级戏曲专业大赛金奖、一、二等奖15个,省级戏曲专业大赛一、二等奖26个,4名优秀人才荣获山东梆子“十大名演称号”,5名优秀青年人才荣获山东梆子“十佳新秀称号”,人才培养成果在全省名列前茅,多次受到省市领导及省内外专家好评。设立了山东梆子遗产保护办公室、艺术研究室、影视部。编辑出版了《山东梆子史料汇编》、《山东梆子音乐唱腔研究》等专著;完成了山东梆子精典剧目《老羊山》音配像录制;组织拍摄了《山东梆子传奇》1—4集专题宣传片;录制了《山东梆子开台锣鼓》光盘;面向全省录制采访了山东梆子老艺人,收集了大量山东梆子史料,充实、丰富了山东梆子档案资料。此外,还积极探索遗产保护新模式,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创演动漫舞台剧《墙头记》以当代高科技动漫制作与古老山东梆子艺术相结合,在保留传统精华基础上结合青少年观赏情趣,打造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审美需求的新兴艺术门类,为山东梆子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更广泛的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60多年来,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坚持发挥“领头羊”作用,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演出的优秀剧目约有200余出,演出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同时,通过采取记录老艺术家的技艺、编辑出版专著、创演并录制新剧目、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战略、改造基础设施、改编传统剧目等措施,致力于山东梆子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在未来三年内将新创泰安优秀廉政文化历史剧《官箴碑》、现代小戏《招魂儿》两台剧目的创演工作,以精美的舞台呈现,鲜活的人物表演,独特的山东梆子风格迎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的结项验收,力争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重点资助项目,努力实现艺术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目标,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还将深入与中国戏曲学院的良好合作,加工提高动漫舞台剧《墙头记》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备选,力争再次入选并取得好成绩。将在该院挂牌设立中国戏曲学院动漫舞台剧研究生创演实习基地,创演以宣传泰山文化为主题的动漫舞台剧,更好的宣传泰山文化促进我市旅游经济发展。此外,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还将努力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展演剧场”,进一步提升公益文化基础设施标准,打造全省一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