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不对接、阵地空壳现象突出、资金使用效能不高、群众参与不方便等问题,2014年,重庆市巴南区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试点,逐渐形成“你点我送、互联互通、政府购买、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在该模式正式推出之前,巴南区文化委员会启动了相关的调研活动。“通过走访基层,我们共收集群众意见100余条。经研究,最终确定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公共文化物联网试点工作作为全区文化改革创新重点项目,建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了构建管理平台、发展基层服务点、建设资源库、规范工作流程、整合资金使用、培育文化志愿者、实施绩效评价7项重点任务,细化了年度推进计划,建立了相关的工作保障机制。”巴南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郑丽娟说。
公共文化物联网主要体现在文化服务与科技的融合上,通过搭建全市统一运转的虚拟网络服务平台开展菜单式服务。具体为全市性的一个主平台+所有区县子平台+所有乡镇为终端构成的网络平台,开通统一的服务电话;城乡居民、农民工、留守儿童等需求主体可通过网上预约、电话预约、微信预约、线上线下预约等形式实行“文化服务点菜”,各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配送主体根据资源状况及配送标准进行配送。
实施之初,重庆市巴南区首先确定了10个公共文化物联网镇街、社区基层服务点。每月15日前,基层服务点的工作人员会把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行汇总,在巴南区公共文化物联网(电子配送中心)进行预约。巴南区文化委员会及时通知相关文艺展演团队、文化志愿者、辅导员做好配送准备,再通过巴南区公共文化物联网(电子配送中心)向公共文化物联网基层服务点反馈预约情况。
制定准入制度,建立社会评价体系。巴南区文化委制定了严格的配送主体准入制度,实行统一的招募流程和入选标准,采取择优方式招募文艺展演团队、文化志愿者,承担文艺演出、知识讲座、文艺培训和文博展览等配送服务;建立了申请、预约、安排、配送、考评、反馈服务流程,在点单预约、配送服务、网上评价等环节,建立了征求群众意见、填写配送回执、百姓“评星”、群众意见反馈等系列社会评价体系。通过综合评价确定每次服务的等次,并按等次支付配送补助资金和作为次年入选基本条件,形成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群众评判为标准的工作机制。目前,通过公共文化物联网,配送点单预约服务140场,其中103场的评价等级均为“五星”。
不断丰富资源,做到服务有内容。当地已建成文艺演出、知识讲座、文艺培训和文博展览4个资源库并上网运行;现有文艺演出节目62套,涵盖音乐、舞蹈等10余个类别;拥有5套展览展品和文艺、家庭教育、养生保健等37个专题讲座。为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巴南区文化委引进重庆市西演文化产业集团,组建了巴滨游艺团,将各类文艺演出直接送到街头和社区。“巴南区公共文化物联网配送主体准入制度给我们民营演艺团体提供了公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利用这些机会,我们今年已到街头、社区巡演63场。”重庆市西演文化产业集团总项目师段蓉说。
制定扶持措施,做到服务有保障。当地统一设计制作了活动背景板、积极培训主持人,并统筹做好场地、安全、舞台、电力等保障;制定了《民间艺人(文艺团队)扶持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团体和志愿者业务培训,为民间文艺队伍采购音响、展架等设备;自公共文化物联网(电子配送中心)设立以来,当地已整合中央、市、区各类公共文化专项资金600余万元,以保障各项服务的顺利推进。
活动品牌化,资源本地化。巴南区重点培育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将重庆市歌舞团、杂技团、曲艺团、轻舞飞扬艺术团各两套文艺演出节目纳入资源库;把当地品牌活动,“欢笑巴南”群众文艺大舞台、“巴地听雨”文艺鉴赏沙龙、“巴人图语”市民知识讲座、巴滨游艺团街头巡演4个特色文化品牌纳入巴南区公共文化物联网(电子配送中心)资源库,通过“你点我送”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向镇街延伸,实现全域化传播;重点培育了木洞山歌、接龙吹打、花溪歌舞等24支民间文艺团队,并要求服务点预约一定场次的民间文艺团队,从而推动民间文化队伍水平不断提高,让配送内容既有“阳春白雪”的专业演出,又有“下里巴人”的民俗狂欢。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