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很高兴跟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省文化厅对媒体各位朋友给予我们文化艺术工作的高度关注、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近两年来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任务。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专程到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要求。山东省文化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重要批示精神,坚持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组织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组织实施齐鲁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创作工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挖掘齐鲁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创作推出一大批具有深厚齐鲁文化底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山东是戏曲大省,通过戏曲这一传统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的主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省新创作及加工修改剧目达100部(83部大戏、17部小戏)。其中,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省新创作和加工整理优秀剧目 25部大戏。今天借此机会,向大家通报一下省文化厅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些工作情况。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精品力作
戏曲是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今年以来,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强化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深入挖掘齐鲁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刻认识齐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创新艺术表现方式,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作推出一批弘扬齐鲁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
一是深入发掘以孔孟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创作以先贤圣人孔子为题材的作品。
孔子的思想历经数千年,依旧焕发着灿烂的光芒。其“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在当今时代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今年山东文艺舞台上相继推出了省话剧院话剧《孔子》、济南市的京剧《孔母》、动漫话剧《孔子》等一批反映孔子文化题材的作品。目前,济南市正在创排鼓曲专场《我们的孔子》,济宁市正在创排杂技剧《孔子》。美术创作方面,2014年启动实施了“大哉孔子—儒家文化经典美术创作工程”,该工程是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孔子及历代儒学大家的生平和儒家文化发展脉络的美术创作工程,拟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完成,这一工程的成功实施将填补儒学史美术形象的空白。目前该项创作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二是深入挖掘齐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浓郁齐文化特色的优秀剧目。
齐文化具有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特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之一,也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齐文化发祥地,淄博市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创作排演了展示齐文化魅力、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淄博市歌剧舞剧院创作排演的舞剧《齐风·甫田》,2014年入选首届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在省文化厅资助下,进行了深入加工修改,全剧的艺术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同时,淄博市正着手创排大型乐舞《齐风韶韵》。该剧是一部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之首、七雄之一的齐国政治、经济、文化盛景的大型舞台剧目。全剧以具有齐国文化特色的乐、舞、歌、诗作为具体表现载体,旨在展现内涵深厚、开放包容的齐文化,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淄博地域文化品牌。
三是深入挖掘齐鲁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传说、文化名著等文化资源,创作了一批彰显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
近年来,山东文艺工作者将山东的历史文化名人孔子、孟子、管子、齐桓公、墨子、辛弃疾、李清照等搬上舞台,塑造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的艺术形象。山东艺术学院从2013年起,启动了“山东历史名人话剧系列”。这项创作活动计划以话剧的形式系统展现山东历史名人,在全国也是首创。第一季拟将5位山东历史名人,包括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夷吾,著名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机智过人针砭时政的东方朔,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战国时期倡导法制代表人物荀子的艺术形象搬上舞台。目前,话剧《管子》、《李清照》已经上演,《东方朔》剧本创作已完成,正在排练中。《辛弃疾》、《荀子》正在进行剧本创作,将在今年底完成初稿。山东艺术学院创排的舞剧《柳泉寻踪》,是首届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在省文化厅资助支持下,该剧进行了重新加工打造,以美轮美奂的舞台呈现、充满诗意的表现方式,演绎了蒲松龄和聊斋的故事传奇。该剧加工后公演四场,得到观众以及北京和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聊城市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扬,在成功上演《萧城太后》等一批历史文化题材的剧目之后,现正在创作山东梆子《海源阁》,该剧已入选今年省重点选题扶持项目。众所周知,海源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它几经毁损、命运多舛,但海源阁保存下来大量的珍贵图书,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极大贡献,该剧成功塑造了一个把书看得比命还重要的女主人公唐宝珊的艺术形象,内容深刻、故事曲折、情感动人。此外,聊城市策划以“聊城七贤士”为原型创作小型戏剧,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塑造聊城市历史名人,目前已进入剧本征集阶段,争取早日立上舞台。
四是深入挖掘蕴含优秀传统美德的传统剧目和历史文化资源,改编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
山东省柳子剧团根据传统折子戏改编创作了新版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塑造了张飞忠孝仁义、疾恶如仇、勇猛善战的艺术形象。济南市根据传统剧目改编创排了吕剧《家有贤妻》,赞扬了中国妇女特有的善良贤惠、深明大义的传统美德。淄博市创排了改编自民间神话传奇的五音戏《还魂记》,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泰安市加工创排的新版山东梆子历史剧《官箴碑》,歌颂了“公生明、廉生威”的清官形象;创排戏曲动漫舞台剧《墙头记》,弘扬尊老、养老、敬老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菏泽市根据传统剧目创排了大弦子戏《两架山》,体现了惩恶扬善、邪不压正的主题;目前正在排练两夹弦《春秋商圣》,该剧塑造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后人传颂为“一代名相,千秋商圣”的范蠡的艺术形象;还将着手排演根据传统剧目改编创作的大弦子戏《访化州》等一批传统题材剧目。
二、建立扶持机制,加强创作引导
山东这几年之所以能够“好戏连台”,保持了十艺节以来的繁荣局面,关键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省文化厅制定出台了《2014—2016年山东省艺术创作规划》,规划围绕“中国梦”主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中心任务,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齐鲁历史文化资源,创作推出更多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文艺作品提出要求。
制定出台了繁荣舞台艺术创作“4+1”工程,省文化厅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文艺作品进一步加大了扶持资助力度,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创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去年组织评选山东省第一届优秀保留剧目3部,其中有《墙头记》、《逼婚记》两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统剧目;评选“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4-2015年度初选剧目8部大戏,其中有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题材的剧目5部:戏曲《长勺之战》、《诗杰王勃》、舞剧《齐风·甫田》、《柳泉寻踪》、《东厢记》,省文化厅给予这些剧目资助资金,推动其进一步加工提高。目前各剧目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加工修改,艺术质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山东省地方戏振兴与京剧扶持工程”去年扶持重点剧目10部,其中《齐王田横》、《大汉英后》、《两架山》、《萧城太后》、《六字碑》、《鸾凤记》、《姊妹易嫁之后》等7部剧目,这些剧目或取材于齐鲁历史文化、民间传奇,或是对弘扬传统美德的传统剧目的创作改编,均为山东特色的历史文化题材。
今年,省文化厅又制定出台了“山东省重点选题创作作品评选扶持办法”。对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等重点选题范围内的创作作品进行重点资金扶持,鼓励创作推出更多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佳作。目前已组织专家进行评选,反映齐鲁历史文化题材的山东梆子《海源阁》、话剧《孔子》等作品已列入重点选题资助范围。
三、加大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创新力度,努力把戏曲艺术发扬光大
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戏曲文化,让戏曲这种传统文化形式代代发展下去,存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让人们感受到戏曲背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近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对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戏曲做出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支持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竞相发展,重视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鼓励创新创造,出名家、出精品、出流派,努力展现戏曲艺术时代新风貌。省文化厅加强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恢复创新一些珍稀剧种。如菏泽市地方戏剧院新设立了大弦子戏剧团,去年创排了《两架山》,今年将排演《访化州》,让大弦子戏这种阔别舞台40余年的古老剧种重新走上舞台。再如,济宁市金乡县于今年6月恢复建立了四平调剧团。淄博市淄川区成立了聊斋俚曲剧团,正在申请成立新的俚曲戏剧种,这将成为唯一一个山东新设立的剧种。
二是我省地方戏剧种全部列入非遗保护。山东现有的24个地方戏剧种,已全部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18个地方戏剧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一步加强对稀有剧种的传承保护发展。
三是不断创排、展演新的优秀传统剧目。如省柳子剧团根据柳子戏传统经典折子戏“张飞闯辕门”改编创排了大型新版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在继承经典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扩展和创新,使“张飞”这一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菏泽市正在排演《访化州》、《杨震辞官》等一批传统题材剧目。
四是对传统戏曲、传统剧目进行“音配像”。一方面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得以交流传播,一方面对这些传统戏曲、传统剧目实施数字化保护。地方戏经典剧目“音配像”工作由省艺术研究院负责,已对山东梆子优秀传统剧目《花打朝》《打金枝》《玉虎坠》《墙头记》等8部剧目进行音配像,并出版发行;并对山东地方戏各经典剧目进行了规划,今年将进行五音戏经典剧目的拍摄,“音配像”工作使大量地方戏经典剧目的经典演出情景得以再现,使优秀的民族艺术精粹得以复活、保护和传承。
五是对传统戏曲、传统剧目开展普查,研究,提升。根据文化部有关通知要求,对全省艺术院团演出剧目资源状况进行了普查,对包括传统剧目在内的演出剧目资源进行了分类整理。烟台市于去年底实施建立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剧目库,将内容繁多、数量庞大的戏剧资源聚优淘劣、分类建库,以“点菜式”惠民演出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剧目演出。
六是加大力度,推动优秀传统剧目的传播交流。其一,在“文化圣地”曲阜开展省直文艺院团优秀传统剧目演出季活动,这是落实省文化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的具体行动之一;其二,充分利用青岛作为“东亚文化之都”这一平台,在中、日、韩相关城市举行经典剧目演出,推动剧目走出国门。还将推进优秀经典剧目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其三,按照《山东省文化入岛工作实施意见》,推动优秀经典剧目赴台湾交流演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办发(2015)52号文《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抓住契机,推动我省戏曲繁荣发展。这个政策包含九个方面、21条,从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延续和扩大了原有的优惠政策,并在很多领域有新的突破,比如把简易戏台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推进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校一年一场戏等。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把戏曲产品、美术作品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购买优质服务来提供给群众。
同志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戏曲艺术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弘扬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扬弃传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积极推进艺术创作生产,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创新的艺术手段,创作排演更多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努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品牌,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通报给大家的是我省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情况,一会我们请几个剧目的院团长、剧作家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在弘扬传统文化剧目创作中的具体情况。希望各位媒体对我们这些文艺作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并且跟踪剧目做更深入的采访报道;希望借助各位媒体的宣传推广,扩大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推动这些作品多方开拓渠道,为群众多演出,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实现更大程度的文化惠民,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