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山之石

佛山:高标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发布时间: 2015- 08- 27 08: 18 点击次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广东省佛山市是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为加快推进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8月25日,佛山市召开动员大会,吹响了向示范区进军的“集结号”。从今年起至2017年,佛山市将以创建示范区为统领,市区同创、全民共享,高标准完成创建各项任务,以此促进城市升值、增进民生福祉,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让700多万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创建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健全运行有效

  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评审会上,佛山市以东部组第一名的佳绩,获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继东莞市和深圳市福田区之后,广东省第三个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的城市。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丰富:全市共有南海、顺德、高明3个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区)、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该市通过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城市升级特别是古村落活化相结合,为创建示范区创造了良好条件。

  佛山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多年来坚持将财力、资源和管理权限向基层倾斜,促进区和镇(街)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有效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为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创示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佛山从文化名城到文化强市,再到文化导向型城市,逐渐突破“小文化”的束缚,走向“大文化”的格局。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健全有效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市、区重点文化设施辐射带动作用强,市、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90%的镇(街)文化站为省特级站;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按照“五个有”标准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室内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这些工作为佛山市申报示范区创建资格增添了动力。”佛山市市长鲁毅说。

  创建意义:真正实现文化乐民惠民富民

  鲁毅表示,佛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更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创建示范区为抓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做出示范。

  鲁毅说,创建示范区,是进一步增强佛山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契机。如何通过增强文化软实力来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成为当前佛山城市建设发展工作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把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努力创建示范区,推动城市升级向城市升值转变。

  近年来,佛山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不断创新实践,如打造跨区域、跨行业、多层次的联合图书馆服务体系,率先推出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无差别待遇的身份证免押金借阅、读者自主参与图书采购等服务;顺德区推动文化领域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鲁毅说,接下来,要以创建示范区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决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文化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鲁毅还提出,将创建示范区作为扎实推进人民满意政府建设的着力点。去年以来,佛山市把实施文化艺术惠民工程纳入人民满意政府建设行动方案,广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市民群众普遍反映较好。接下来,要把示范区创建与人民满意政府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文化乐民、惠民、富民。

  目标任务:九大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在未来两年的创建期内,佛山将在哪些方面形成示范?佛山市的目标是: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均等、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达到示范区创建标准。

  根据规划,佛山将在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助力城市建设提升、文化塑造传播城市形象3个方面形成突破,并以创建示范区为抓手,以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为发展战略,以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升值。

  为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佛山将以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为抓手,提升各级文化设施建设,再造文化力量,优化文化配送,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构建“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为助力城市建设提升,佛山将利用丰富的文化遗产,着力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特色,以30个特色古村落的活化利用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民办文化场馆的集聚发展优化城市人文环境,增加城市形态中的文化元素,改善人居环境。

  为提升城市软实力,佛山将发挥文化在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中的独特作用,以文艺精品创作、民俗品牌活动和多彩文化形态树立城市新形象,增强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佛山将重点实施九大文化惠民工程,即“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文化力量再造工程、数字文化服务工程、历史文化兴盛工程、书香佛山全民阅读工程、新市民文化暖心工程、特色文化片区打造工程、文艺精品锻造工程。

  佛山市文广新局局长俞进表示,这九大工程既紧扣国家对示范区创建的工作要求和创建标准,又加入了切合佛山实际、体现佛山创建亮点的特色工程,可以说,抓好这九大工程,就是创建示范区达标、出彩的关键所在。

  创建特色:市区同创高位均衡发展

  市区同创、均衡发展,是佛山市创建示范区的特色和亮点。在示范区申报陈述答辩会上,佛山市即以“市、区同创,高位均衡发展”作为创建的最大特点,赢得了专家评议组的好评。

  2014年底,广东省文化厅公布了首批8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名单,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榜上有名,目前,3个区正积极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将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区实际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之路。一条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领,统一部署、市区同创、均衡发展、全民共享的示范区创建路径,正为佛山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佛山市将进行《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课题研究,着力破解公共文化建设不均衡的难题。市、区两级将统筹协调,分层出台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服务标准、扶持政策,合力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建设制度设计体系,全面提高示范区创建的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同时,培育、评选一批文化服务创新项目,力争取得全国影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山市副市长麦洁华要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区、镇(街)政府是承担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撬动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对照国家创建标准,将建设资源向基层倾斜,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保障机制:制度设计为文化创新发展“护航”

  为扎实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佛山市建立起了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今年7月,该市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鲁毅担任组长,副市长麦洁华担任副组长,统筹指挥全市创建工作。各区、镇(街)也将参照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架构,尽快成立相应的工作组。

  创建期内,市、区两级将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各区将落实本区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确保各级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增长达到一定幅度,稳步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为明确各级创建工作责任,在动员会上,佛山市市长鲁毅代表市政府与各区、市文广新局签订了责任书,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佛山还将建立和完善示范区创建的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强化跟踪督导,将指标纳入市、区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顶层设计,体系完备”,也是佛山创建的亮点之一。目前,佛山市正在研究制定《佛山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佛山市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等“1+7”系列政策,从制度层面为示范区创建提供保障。各区也将根据实际,制定新的政策。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