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山东文化艺术大家谈

刘晖: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根脉

发布时间: 2015- 08- 18 11: 16 点击次数: 来源: 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

  中央召开戏曲工作座谈会我认为这是抓住了落实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工作要求的牛鼻子,因为,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历次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都是以戏曲的繁荣发展为先导的。1951年建国初期,共和国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百废待兴,抗美援朝的战事才刚刚打响,党中央就高瞻远瞩,发出了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在全国掀起了戏曲工作改革创新的高潮。现在的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前身就是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同时,一批民间戏曲剧社划归国有,山东省柳子剧团就是在那个时期由郓城工农剧团升格后被彭丽媛的父亲带到省城来的。广大戏曲工作者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遵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进行挖掘、整理、改编、创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创作生产出了一大批新的优秀剧目,像我省的《李二嫂改嫁》、《孙安动本》、《两狼山》等,都是那个时期推出来的。那个时期的艺术舞台上戏曲是绝对的主角。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央又重点抓了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工作,出现了“样板戏”独占舞台的状况。虽然样板戏中有不少左的东西,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样板戏影响了一代人,我就是学唱着样板戏爱上舞台艺术这一行的。当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其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地方戏,比如我省的吕剧《都愿意》、《半边天》,莱芜梆子《三定桩》等都被拍成了电影在全国发行放映,影响极大。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我们国家迎来了新的时代,大批被禁演的戏曲传统戏潮水般涌上舞台,名角名戏,各领风骚,一票难求,戏曲引领着其它门类的艺术产品争奇斗艳。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根脉!戏曲艺术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替代的。

  对戏曲艺术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我们国家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除去少数民族的戏曲艺术不论,汉民族各个地方剧种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音乐和地方语言的不同,当然表演上也各有特点,几百年来,大浪淘沙,虽然我国的戏曲有几百种之多,但是,在全国普遍有影响力的也就是以京剧为代表的几个大的剧种,这是不争的事实。就我省来看,也就是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在全国和全省有一定的观众群。而像茂腔,由于地方语言的限制,只有在胶州和高密演出观众才能听得懂;柳腔的观众面就更小,只在即墨一带流传,要想使类似的剧种在全国打开演出市场,可谓天方夜谭。我认为像这些流传地域狭小的剧种,我们应该充分运用非遗保护传承的手段把它们的传承人保护好,重点是支持当地的民间剧团剧社的创作演出活动,而省里的主管部门要定期的组织这些剧种到省城或其它市集中展演,为它们“浇水施肥”。我们省委省政府做得很好,在院团改革时把省吕和省柳子划转成了保护传承中心,在全国走在了前头,顺着这个思路,可不可以考虑把省吕和省柳子,再加上艺术中心(原来是省梆子剧团)整合到一起组建“山东省地方戏剧院”,集团作战,重点突破。吕剧和柳子戏艺术上有很多东西可以相互借鉴的。吕剧是齐风,柳子戏、梆子戏是鲁韵,齐风鲁韵山东戏嘛!自然界的规律有时候是一分为二,而有时候是合二为一。但,万变不离其宗。

  二是要走“三并举”的路。在戏曲改革工作开展的初期,戏曲理论工作者就提出了“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的创作方针,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坚持三并举是戏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该沿着这条科学的路走下去。

  三是处理好传承和发展的关系。在过去的戏曲实践工作中曾经出现过盲目向西方戏剧靠拢、话剧加唱,舞美设计过分追求写实,道具布景堆满舞台,声光电舞台效果使人眼花瞭乱,脱离我国戏曲艺术写意美学的本质特征的现象,这绝不是戏曲艺术的发展方向,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而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的不断加强,也开始出现了按照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那种“修旧如旧”的要求来对待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倾向。对于戏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是音乐和表演特征的技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整出老戏。举个实例,1981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在当时的省戏曲研究室跟着纪根垠、张朋、朱剑老师做传统剧目的整理工作,看到过五音戏鲜樱桃早期演出的《王小赶脚》的剧本,其内容就不乏低俗的东西,放到今天是绝对不允许演出的。现在我们看到的《王小赶脚》是按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经过加工提高了的新的《王小赶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是戏曲艺术的本质要求。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是戏曲艺术事业生存发展的正确的道路必须坚持。

  我们只要是真正按照习总书记“谋事要实”的要求去做,遵循戏曲艺术的本质规律,扎实工作,不懈努力,戏曲艺术事业新的春天就一定会到来!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