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山东文化艺术大家谈

王华莹:山东地方戏需在继承创新中发展

发布时间: 2015- 08- 18 11: 17 点击次数: 来源: 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

  走向民间、服务群众,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是戏曲发展的根基,戏曲艺术之所以生存发展至今,就是因为来自民间,扎根在民间,在民间这一沃土中发展壮大。

  支持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竞相发展,重视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鼓励创新创造,出名家、出精品、出流派,努力展现戏曲艺术时代新风貌。建立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师徒传承,培育观众群体,努力夯实戏曲发展的根基。只有这样戏曲才会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动力,才会让戏曲艺术充满生机。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素有“词山曲海”之称。山东的地方戏绚丽多彩,声腔剧种繁多,剧目丰富,表演精彩,音乐动听,是一条蕴藏丰富的民间艺术长河。

  一、抢救与保护

  据1954年9月参加华东观摩演出大会时的调查,历史上曾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9个,“文革”结束后全省还有28个。目前我省存留的地方戏剧种24个,其中有专业艺术院团的地方戏曲剧种14个;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没有专业剧团的10个。其中,皮影戏、一勾勾、大弦子戏、木偶戏、王皮戏等5个剧种有传承人,蓝关戏、东路梆子、鹧鸪戏、周姑戏、蛤蟆嗡等5个剧种没有传承人。大部分地方戏已成为“濒危剧种”。

  目前全省共有本土地方戏专业剧团44个,约占全省专业院团的40%。其中吕剧团19个、山东梆子剧团8个、柳琴戏剧团4个、大平调剧团2个、茂腔剧团2个、两夹弦剧团1个、柳子剧团1个、柳腔剧团1个、枣梆剧团1个、四平调剧团1个、五音戏剧团1个、莱芜梆子剧团1个、扽腔剧团1个、渔鼓戏剧团1个。山东是全国地方戏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地方戏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特殊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山东地方戏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涌现了吕剧《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柳子戏《孙安动本》,山东梆子《墙头记》等经典剧目。近年来,又创作推出了吕剧《苦菜花》、《补天》、《石龙湾》,山东梆子《画龙点睛》、《山东汉子》,柳子戏《风雨帝王家》、五音戏《腊八姐》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剧目,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等国家级大奖。有10位地方戏曲演员先后12次获“梅花奖”。

  特别是十艺节期间,有33台剧目参加了艺术节的展演,在这33台剧目中,又评选出15台优秀剧目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不仅把山东的戏曲剧目推向了全国,还获得了大满贯的绝好成绩。济南市京剧院京剧《项羽》获“文华大奖特别奖”、山东省京剧院京剧《瑞蚨祥》、山东省吕剧院吕剧《百姓书记》、青岛市歌舞剧院舞剧《红高粱》获“文华大奖”。其余剧目均获得了“文华优秀剧目奖”。

  但近些年来,由于诸多媒体和娱乐方式的不断涌现,使山东地方戏遭到了强烈的冲击。一些剧种已经消亡或处于濒危状态,因此抢救保护就成了当务之急。我省原有30多个剧种,现在尚存14个。原有数千个剧目,现在仅有一二百个。音乐曲牌也是数以千计(仅柳子就有600支曲牌)。声腔包括高腔、昆腔、乱弹、罗罗以及民间小曲等。乐器众多,锣鼓经丰富。表演身段和特技精湛。舞美、化妆、戏装、砌末道具、灯光、音响、布景装置等独具一格。所有这一切,都急需抢救与保护。为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与人力,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这是一项事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

  二、继承与发展

  山东地方戏必须在不断的继承创新中向前发展,创新意识引导下的继承,才是本质的继承。每个剧种的情况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状况来考量。对柳子戏等古老剧种,主要精力应该放在继承上。柳子戏现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在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中,就应该把继承摆在第一位。因为它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丢的东西太多。现在很多传统戏失传了。与柳子戏相似,不少古老的剧种如大弦子戏、茂腔、柳腔、鹧鸪戏、东路梆子、枣梆、平调、肘鼓子、蛤蟆翁等都面临着被湮灭的危险,对这样的剧种,首要之举是文脉的传承,只有继承了才有可能再创新,才能真正发扬光大。

  继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戏曲是以“角儿表演”为中心的艺术,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不少地方剧种的表演水平下降。因此,造就杰出的表演人才,是弘扬、振兴戏曲的当务之急,人才危机是戏曲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原因在于目前缺乏优秀的师资。戏曲表演技艺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载体,每一句唱,每一个身段美感的内劲和诀窍,“镌刻”在艺人的身上,要培养技艺高超的表演人才,需要靠老师与学员面对面的“口传身授”。而高超的表演技艺,会随艺人的去世而永远丢失。

  我认为加强戏曲艺术保护和传承应多种举措并举,如实施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加强文化立法;加大对地方戏曲的投入力度;恢复山东省戏曲学校;加强地方戏曲传播普及力度;加强地方戏专业院团建设;完善地方戏传承机制等等。只要这些举措能落到实处,相信山东地方戏曲会呈现一个美好前景。
 

  (作者系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