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今年5月,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出台《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制定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要求积极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营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环境,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作为服务群众最前沿、最直接的基层文化事业单位,要如何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把《意见》相关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与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馆在政府面向社会力量采购公共文化方面逐步展开探索,积极创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形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迈出了坚实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探索步伐。
“三部曲”:
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
近年来,成都市文化馆就如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生产和提供既贴近人民群众,内容丰富形式又亲民、服务灵活运作又方便的公共文化产品进行思考和调研,写出“引入社会力量,疏通购买渠道”“培育社会团体,形成采买网络”“搭建交易平台,实现供需平衡”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三部曲”。
在“引入社会力量,疏通购买渠道”阶段,选取部分公共文化项目和公共文化产品,选择熟知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社会机构、社会组织,以委托、合作形式对公共文化设施、活动、刊物、培训等运作经营,努力实现公共文化项目特点与市民文化需求对接,使百姓“点菜”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依据。
在“培育社会团体,形成采买网络”中,注重与各类社会文化公司合作,以社会化产品运作的方式和理念运作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营造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环境,挖掘、培育、扶持一批社会文化组织,有效激发社会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
进入“搭建交易平台,建立供需平衡”阶段,在政府(采购方)、社会力量(采购对象)、群众(受惠方)三者之间搭建一个高效、便捷、规范的公共文化产品供需交易平台,形成一个产品生产和社会需要的交易市场,形成管理科学、标准规范、资源整合、供需平衡、高效运转、均等覆盖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八实践”:
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形式
优势合作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显现。选择优质文化企业合作,以“互联网+”观念,借助新媒体、新方式扩大公共文化活动宣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影响,是成都市文化馆在政府采购文化服务方面最具创新、效果也最显著的举措。对于全市性的大型文化活动开展IPTV以及手机APP业务,极大传播推广群众文化活动,开启群众文化新方式。今年8月,“成都文化四季风·音乐消夏”与成都广电视讯公司合作,通过“看度”手机APP客户端、网站等,开展“成都星唱响”群众音乐网上打榜,吸引全市20个区市县群众队伍、基层市民热情地参与和互动。借助新媒体庞大用户群和传播特性,让成都群众文化活动更具广泛性、影响力。
按需采购文化讲座运作顺畅。成都知名文化讲座——成都百姓故事会已在成都市文化馆开办了9年。该讲座采取委托成都群众文化学会的方式,学会通过定期听众调查、洽谈媒体合作、引入专家评价,把购买公共文化产品的选择权、决定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市民群众,通过网络、报刊、微博、微信等发布讲座内容与讲课老师,每月主题由市民来“点菜”,再根据群众需求聘请相应专家讲授,这种按需采购的方式使得听众、授课专家、讲座举办者三方都获得更多的认同感,现场气氛更为活跃,群众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专业公司数字化平台建设特色突出。成都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一期建设初步建成,平台在突出移动APP、市民艺术学校、文化艺术在线学习、个人秀等特色公共文化内容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平台界面时尚、清爽,突破了传统网站的设计格局。2014年,引入网络科技公司技术资源,研发市级全域性的成都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展开跨网络、跨终端文化服务。全面的服务体验和丰富的资源服务,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从而保障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普遍性和均等性。
委托办学激发市民艺术培训活力。以“总分校”机制运行的成都市民艺术培训学校一直是成都市文化馆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成都市文化馆通过委托民办非企业成都市艺术培训中心对市民艺术培训学校进行管理,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参与群众需求调查,从市民需求出发,设立并调整培训内容和计划,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机制,使得市民艺术培训学校春秋两季1万余个免费培训名额供不应求;在指导带动区县开展市民学校托管合作办学中,选择办学悠久、教育资质可靠的社会机构开办市民文化艺术培训。现郫县文化中心、温江永宁镇文化站等采取委托社会办学方式也获得群众广泛认可,体现新机制下激发的文化活力。
文化志愿服务带动社会团体活动开展。指导50余个社会单位和团体成立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推出“十个一”措施形成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办的“名师大讲堂”,建立的“文化暖心驿站”先后获得2013年、2014年文化部“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奖。今年,成都市文化馆委托文化志愿者协会与社会组织“3+2”读书会公益阅读推广中心签订协议,通过文化志愿者协会指导“3+2”中心从事公益文化服务相关工作,送文化服务产品到乡镇社区、乡村学校、工地部队等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三方共同运营管理方式形成一定的区域辐射、示范和带动效果。
委托编办文化刊物广受好评。成都市文化馆刊物《成都群众文化》、《成都百姓故事会》近年以委托形式交给成都市群众文化学会编办。结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成都文化地域特点,群文学会对刊物定位、性质、栏目、发行对象进行调整,从内容编排到外观设计,新版刊物受到专家同行和基层群众广泛好评,成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重要的群众文化理论刊物,在全国群文系统中也有较大影响。《成都百姓故事会》面向全市300多个乡镇(街道)和3000多个村(社区)免费邮寄发放,也成为基层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故事读物之一。
试水社会团体管理基层阵地见成效。积极推动和指导成都市有一定基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探索社会化管理方式。例如成都市温江区引入成都桥梁文化艺术学校对省级示范站永宁镇文化站进行托管,并把文化站一年的演出“包干”给该镇芙蓉艺术团,大大提升了阵地管理效率与演出服务质量。同时,成都市其他区市县也开始引入社会机构对农家书屋、青工驿站、市民文化沙龙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委托管理,择优录用有意向合作的各类文化培训、教育机构,并签订合作协议,成都武侯区还率先尝试采购社会机构对区县级文化馆进行管理。
“超市”成为文化产品供需交易平台。成都市文化馆正探索建立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展示平台,提供一个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窗口,形成一个文化产品交易市场,为社会提供适宜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建立生产需求平衡、运行科学合理、能够持续发展的供求机制。同时借助“互联网+”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各级文化阵地设施,打造“文化超市”,以群众“自选方式”经营文化产品,提供“即时”文化服务,最大限度集合全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场馆、艺术剧院、民间展馆和社会文化组织资源,面向社会公开透明发布公示,供市民自由选择并购买,以获得文化服务。
“四把握”:
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规范
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是大势所趋,成都市文化馆在这方面积极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毕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积极思考文化馆如何在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应有的效率与作用,从而建立起符合文化馆的文化产品社会采购模式就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把握好购买的项目和内容。可聘请资深群众文化专家学者、市民代表、本馆员工以及相关机构代表,共同对文化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既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又能符合政策导向,同时具有文化普及、引领作用的购买项目。项目内容要兼顾公共文化服务多样性、差别化原则,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论证过程和结果应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经费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及时向社会公布。
其次,把握好采购的制度与流程。制定程序公正的招标采购制度规范,组建招标采购小组,保障招标采购的客观公正;建立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搜集各方面的需求信息,尽可能将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纳入购买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招标采购信息平台和发布机制,公开政府招标采购的标准、内容、运作程序等,保障招标采购过程的透明性。
再次,把握好规范严谨的效果评估。建立由购买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估考核机制,要侧重服务对象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文化馆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价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并作为以后年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选择购买对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最后,把握好社会团体的服务质量。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对于文化馆来讲,主要体现在对当地社会团体的指导和扶持,将他们培育成具有一定公共文化服务素质和水平的政府购买潜在对象;加强对社会文艺团体的业务指导,进一步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