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山之石

天津市河西区: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外来务工人员

发布时间: 2015- 08- 13 09: 56 点击次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河西区作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超过10万人。河西区历来重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积极创新服务形式、加大服务力度、拓宽服务范围,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他们实现“思想进城”。

  送演出

  端午节前,河西区消防特勤中队的小礼堂内,来自环卫系统的4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正聚精会神地欣赏“我们的节日·端午”专题文艺演出。据悉,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启动以来,河西区加大了投入力度,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每年举办各类专场文艺演出数十场。

  2014年,河西区承办了天津市首届外来务工人员艺术才艺大赛,把舞台搭进企业、公寓,共有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地区的6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比赛,并组织了专场汇报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作为中心城区,河西区聚集了大量来自其他省市的白领青年。从2012年开始,河西区连续推出了4届“麦SHOW西岸”网络青年歌手大赛,深受白领青年欢迎。各街道结合自身特色,举办了内容丰富的慰问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演出,其中尖山街以2006年组建的“外来第二故乡联谊社”为平台,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文化惠民、送福到家” 等活动;桃园街以“文化梦”为主题举办了“同乡同龄同梦想——共学共享迎新年”诗歌朗诵会、外来务工人员卡拉OK大赛等;越秀路街开展了“感恩越秀情 温暖家乡人”系列主题活动,组织了多场文艺演出;大营门街举办了慰问环卫工人的“春之祝福”庆新春联谊会、“劳动者之歌”庆“五一”联谊会等主题慰问演出等。

  送服务

  在位于河西区大沽路菜市场的“城市书吧”内,来自陕西的商户吴树新正在翻看一本小说,他的两个孩子则坐在旁边认真阅读两本儿童画册。“以前中午没什么顾客时,我们就在摊位里打打牌或者睡一觉,现在有了书吧,我们能上来看看书、上上网,也不耽误做生意,方便得很。”他感慨地说。

  多年来,河西区坚持创新工作理念,主动把服务资源、服务项目向基层延伸、向外来务工人员倾斜,积极推进“城市书吧”“西岸图书漂流”等项目建设,把图书馆建到居民家门口,实现了图书服务于百姓阅读需求的对位供给,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也享受到优质便利的“悦读”生活。2013年11月,河西区建立了天津市首家菜市场“城市书吧”,购置图书500余册,并配备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让外来务工者在买菜、卖菜之余,乐享书香。此外,河西区还持续推出了“西岸图书漂流”活动,先后在环卫局机扫队、垃圾转运站等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建立了“图书漂流基地”,累计放漂图书2000余册。区图书馆还与天塔街等街道合作,建立了多个阅读培训班,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日”活动,推荐精品图书,讲解报纸,培养外来务工人员的阅读兴趣。河西区抽调了专业干部,在区文化馆及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点位建立“流动文化辅导站”,定期组织各类文化专业知识辅导,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文化、享受文化。

  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一同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还有他们的子女。河西区积极整合区内宣传、团委、教育、文化、工会及各街道的文化资源,开展了学习活动室建设、暑期夏令营、社区活力空间、课外辅导班等不同类型的文化服务项目,在全区范围内构筑完善的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2014年开始,河西区推出了“好人圆梦”行动,先后在友谊路街等外来务工人员宿舍建立了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活动室,每个学习活动室配备500册图书,并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写字台等设施,让外来务工子女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好好学习;区文化部门利用“读书日”“六一”儿童节等,组织专场文艺演出,开展了“同在蓝天下”系列文化活动,包括举办读书冬令营、开展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天塔街、大营门街、桃园街、越秀路街等13个街道也都利用文化站点打造了多个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包括书法、绘画、阅读等文化辅导,并组织他们参与到文化演出当中,极大地丰富了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文化生活。

  据了解,河西区下一步将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文化福利和文化享有,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更多地向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延伸,使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能够为外来务工人员所享用。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