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7月15日,由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文广新局牵头制定的《镇海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公示结束,将由镇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地方标准规范正式颁布实施,从而将为镇海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遵循。
今年初,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随后,文化部在全国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动建立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为补充的标准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科学、规范地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浙江一直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早在2014年就开展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标及实施路径》的课题研究。作为试点地区,浙江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地方实际,重点围绕基本服务项目和内容,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内容提供、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探索制定地方保障标准,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底线标准,并提出了健全财政投入、创新服务供给、优化队伍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和完善考核评估5项主要任务。此次镇海区出台的服务规范,也为全省的标准化试点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规范的制定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所凭借的依据、所提出的目标,都是植根于当地的实际情况。镇海素有“浙东门户”和“海天雄镇”之誉,千年古韵积淀了独具特色、底蕴丰厚的“海防文化”“商帮文化”“院士文化”等地域文化,曾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等称号。2014年3月,镇海区全面启动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性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努力创新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从“实、效、强、新”四个字上下功夫,文化建设软实力得到有效提升,并形成了镇海特有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特色。
保障投入,夯实基础
镇海区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围绕注重文化民生,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根据“优先安排、逐年增长”的原则,不断强化政府投入力度,形成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财政公共文化支出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10%的增长幅度。近年来,累计投入近10亿元建设、改造、提升一大批特色文体阵地;近3年文化事业经费年均投入5205万元,年人均文化投入121元。设立精品创作专项奖励资金,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精品工程前期扶持和后期奖励;加大对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考核力度,年均考核补助资金近300万元。同时,他们还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对部分公共服务项目,按市场化运作,实行政府定向采购和服务外包。2014年,民间力量参与文化阵地建设、企业冠名文化活动举办等建设资金共计1122.5万元。
目前,镇海区文化阵地建设“点、线、面”相结合,全面建成“15分钟文化活动圈”,全区目前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络设施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376.9平方米。
2014年,投资5.2亿元的现代化大型文化综合体——镇海区文化艺术中心建成,镇海新城植物园,绿轴体育公园(一期)、市民广场文体公园等一批重点户外文化场所也陆续建成,从而构建出室内设施和室外设施齐头并进,文化与生态充分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新格局。同时,镇(街道)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村(社区)文化阵地凸显品牌特色,农村文化阵地从设施建设走向精神家园的构建。
创新服务,高效推进
近年来,镇海区通过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化、基础服务普惠化、供需对接高效化、文化创作精品化,实现对市民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高效供给。
“雄镇大舞台”“雄镇展厅”“雄镇课堂”“雄镇讲堂”等“雄镇”品牌活动已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在其引领下,6个镇、街道实现了“一街道一特色”,“澥浦农民画之乡”“九龙湖端午文化节”等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深入人心。
深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政府文化服务外包“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2014年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支持赞助等方式,平均每村每年能看6场戏。2015年,统筹协调区级文化部门、文联各协会、教育系统、社会个人文化资源及区外师资力量,打通文化单位和市场两类文化资源,梳理出文艺演出、辅导培训、文化讲座、流动展览、参观实践五大类文化服务项目的文化服务配送菜单,供基层村、社区自主点单。同时,积极开拓数字文化平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2014年建成镇海文化服务网,目前已实现电影放映和戏剧演出在线点单;“雄镇文韵”微信、微博平台,完善了公共文化信息推送服务和文化互动两大功能,实现了在线报名、在线投票等互动功能的开发,丰富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方式。另外,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社会参与模式渐成规模。蒋思豫个人艺术馆、留青美术馆等一批民间艺术馆先后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镇海展厅联盟,促进资源流通;雅韵越剧团、杨扬工作室等一批业余文艺剧团呈现准职业化发展趋势,并逐渐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优化队伍,提升素质
首先是强化人才保障,夯实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明确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独立法人机构,文化站长编制全部到位;以骆驼街道农村文化礼堂为试点,探索“农村文化辅导员”模式,有力补充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二是完善扶持制度,培育壮大基层文艺团队。通过对业余文艺团队的综合评估定级,并将其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项目,使本土优秀业余文化团队每年能享受一定扶持奖励经费和演出资金补助。目前全区共建有业余文体团队500余支,通过区级评估定级的队伍有51支。在此基础上,还将出台业余文艺团队扶持办法,鼓励上规模有能力的业余文化团队向准职业化发展。三是开展职称评定,人才能力评估显实效。积极协调人事部门开展基层文化队伍职称评定工作,促进基层文化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2012年还成功举办首届民间艺人职称评审活动,19位从事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专业的民间艺人获助理馆员职称。
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一是加强部门协调,合力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4年,成立镇海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宣传部部长、分管文化工作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直各有关单位、各镇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实行定期例会制度。2015年,镇海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形成全区联动的良好创建氛围。二是以“文化+”模式,促进文化和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文化和教育融合,全面启动“弘扬传统文化、践行孝德礼仪”三年行动计划;文化和工会融合,建立“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打造区域性职工精神家园;文化和妇联融合,开展“提升品质 悦享书香”系列图书活动,积极推进家庭文化建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镇海区出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范。《规范》分为前言、规范性引用文件、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提供和管理六部分,以及“文化站、文化礼堂(文化活动室)”“群众文体团队”“公共图书分馆”“公益电影放映基地”4个规范性附录。镇海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该规范是以地方标准的名义发布,不具备行政效力,为确保其有效落实,还将以区政府的名义出台落实该规范的意见。
相关文章:
镇海区公共文化建设三大亮点
亮点1: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依托“海天雄镇”历史定位,“浙东门户”区位特征,“商帮故里”特色人文资源,镇海区先后建成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帮文化旅游区等一大批特色文化阵地,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一定规模。其中,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宁波帮博物馆和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积极探索,将商帮文化、海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道,形成了亮点和特色。
一是丰富藏品征集和临展,引领市民高端文化欣赏。宁波帮博物馆自建成以来,累计征集到各类史料、实物2000余件。在此基础上,博物馆积极策划原创性展览,从自身藏品资源出发,结合宁波帮人物纪念日、宁波帮大事记、宁波帮相关动态及时间背景,适时推出各具特色的人文主题特别展览,并积极策划实施文化讲座、互动体验、研讨会、书籍首发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展展览内涵,丰富了公众在博物馆的参观体验。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秉承“贵在精不在量”的办展理念,联合相关部门、单位,推出“甬上藏珍——宁波市民间典藏珍品展”“我们身边的国宝——镇海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等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特色临展,取得了良好反响。
二是开展流动服务,推进大众文化普惠服务。两馆积极开展流动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部队活动,架起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具体的实施中,将流动版面、多媒体影音演示、讲解服务、蛟川走书表演等多种形式融合,创新“流动博物馆”模式,先后到镇海及周边县市区举办流动展览80余次。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还成立了“海防历史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宁波话宣讲等特色宣讲活动,深受百姓欢迎。
三是关注未成年人成长,打造青少年文化服务品牌。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已成功举办6年12期“东方少年梦想营”活动,先后与多个部队、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推出“体验军营、军事训练、登舰瞭望、文化旅游、梦想校园、素质教育”六大特色板块活动;积极举办“学历史、知海防、秀才艺”系列主题竞赛活动,举办海防主题特色班会课,参与学生超过1万人次;宁波帮博物馆每周定期举办青少年探索体验活动,内容涵盖多方面素质培养,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52期,1500余名学生参加体验。
四是完善馆际联动机制,增强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两馆积极引进和吸收本馆之外的展览,促进博物馆间的资源整合,将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奉献给公众,更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2013年以来,宁波帮博物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广东鸦片战争博物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在台湾、北京等地开展了“躬勤人生——张敏钰诞辰一百周年特别展”“筑梦——走进原型人物:沈祝三”等大型展览,同时引进“故乡行——上海宁波同乡书画院成立十周年汇报展”“画中的帝国风情——19世纪通草画与铜版画展”等特色展览32场。
亮点2:“雄镇品牌”深入人心
镇海区素有“海天雄镇”之称,“雄镇”一词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广泛的群众认同。镇海区近年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突出打造“雄镇”系列区域文化品牌,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充分保障和努力发展文化民生,积极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雄镇大舞台——草根的艺术殿堂。2007年5月,镇海区推出了“雄镇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平台,设计了标志、主题歌,成立了工作委员会,制定了《“雄镇大舞台”演出奖励办法》,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重点、年年有高潮”的要求,全年安排各类主题性群众性文艺演出、农村电影文化惠民放映、雄镇大舞台专业剧场演出、主题性文艺比赛、高雅艺术展演、文化走亲、文化惠民下乡演出等多个系列的文化活动近500项,着力打造全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自2012年起,镇海区实施政府文化服务外包“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打造“雄镇大舞台专业剧场”,每年下基层送戏近400场次,实现平均每村每年看6场戏以上。自2014年起,连续两年举办“覆盖全区、贯穿全年”的市民文化节活动,面向社会发布特色活动征集令,全年征集“演、赛、展、学”各类重点活动超过50项,涉及不同举办主体30余个。
雄镇课堂——文化培训主阵地。2008年,镇海区推出了“雄镇课堂”文化培训项目,采取集中培训和送训下乡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层层送文化、村村种文化、周周下基层”的要求,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依托,安排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水平的业务干部进行授课。“雄镇课堂”自开展以来,共开设了音乐、舞蹈、书画、摄影、非遗项目等各门类艺术培训260多期,培训市民7800多人,免费送训下乡近4000次,涉及80余个村(社区)、20多家企事业单位,受惠群众达万人。2015年,镇海区统筹区内外文化资源,推出文化服务大菜单,促进文化培训供需对接,梳理出170余项539期的文化服务配送菜单,供基层村、社区自主点单。基层点单数目前已达88项350期。
雄镇展厅——视觉艺术传承基地。2008年底,镇海区倾力打造了又一公益性群众文化品牌——“雄镇展厅”。“雄镇展厅”以镇海美术馆、区文化馆展厅为主阵地,坚持“双向免费”(举办展览和参观展览的人均免费)原则,全面推进视觉艺术展览。截至目前,“雄镇展厅”充分发挥了艺术传承基地、展览展示基地和学习交流基地的作用,举办了各类展览200余次。2015年,“雄镇展厅”联合民间展馆,组建起了镇海区展览联盟,促进文化资源互通,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艺术的魅力。
雄镇讲堂——社会人文大讲堂。镇海区图书馆积极推进书香镇海建设,自2013年起,策划举办系列名人讲座和“医食住行”系列主题讲座。截至目前,已举办名家讲座和“医食住行”系列主题讲座各10多场。
亮点3:实行文化馆干部“七个一”制度
2010年,围绕《浙江省文化馆工作规范》的要求,镇海区文化馆对文化干部工作职责进行概括、提炼,提出了“七个一”制度:要求每位业务干部每年创作2个(及以上)新作品;每年完成2个(及以上)表演节目;指导带领的团队每年编排2个(及以上)节目;全年协助镇(街道)开展1至2次文化活动;每年举办1至2期免费培训活动;每年撰写1篇调研文章或专业论文;每年独立为文化站(社区、村)排练1个节目。
为保障落实“七个一”制度,区文化馆陆续出台了镇海区文化馆年度考核细则、业务团队考核办法、考勤制度、公益培训考核制度等15个规章制度。通过几年的实践,文化馆专业干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文艺精品创作能力不断增强,群文创作成果丰硕。2014年20个群文创作项目在全国、省、市重要展赛中获奖,其中多个奖项实现零的突破。全区基层文艺团队蓬勃发展,文化发展“内生力”有效增强。
镇海区文化馆的上述制度建设得到了浙江省文化厅的认可。2013年,浙江省文化厅对“七个一”制度进行整合规划,提出了文化馆干部“六个一”,即研究一个课题(论文)、联系一个社区(村)、引领一个团队、创作一个精品、举办一个讲座(培训)以及策划一个活动,并在全省各县市区文化馆广泛推广。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