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国土面积2004平方公里,人口103万,境内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辖6个办事处、10个镇、6个农场(管理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潜江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是镶嵌在荆楚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的理念,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文化名市建设,塑造“文化潜江”形象,展现“潜江文化”风采。按照城乡统筹、全民共享的思路,以设施网络化、服务多元化、活动品牌化为抓手,努力构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先后荣获了“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等称号。
一、加大投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广覆盖
潜江始终把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文化发展的基石来抓,近三年公共财政投入文化事业共计5.2亿元,年均增长19%,建立起了设施齐全、覆盖广泛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一)提档次,增强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力。一是打造特色“博物馆群”。自1986年建设第一家博物馆以来,累计投入近3亿元推进综合馆和专业馆建设。目前,全市拥有5个博物馆——市博物馆、曹禺纪念馆、曹禺祖居博物馆、章华台基址展示馆、世博湖北馆;已开工或即将开工的有龙湾遗址博物馆、中国戏剧博物馆(潜江馆)、城市规划馆、龙虾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5个。这些博物馆全面建成后,潜江将达到平均10万人1座博物馆,远高于国家规划的2020年每25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的目标。二是狠抓“两馆”(图书馆、群艺馆)改造提升和新建项目,坚持新馆、旧馆两手抓,做到老馆功能提升拓展,新馆加快建设。群艺馆新馆项目(曹禺大剧院A区,建筑面积1万平米)已投入近1亿元,目前建设进展顺利;图书馆总分馆制迈出实质步伐,“1+4”(市级总馆+四个乡镇分馆)模式已经启动,即将向全域推广,实现城乡一体、通借通还。老百姓对“一地借、异地还”的借阅方式交口称赞。三是推进文化主题公园建设。自2004年以来,潜江市共投入12亿元建设曹禺文化产业园,占地2000亩,形成了以曹禺纪念馆、曹禺祖居博物馆、世博湖北馆、曹禺大剧院为标志的主题文化公园。目前,正启动推进第三期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以公共文化场馆为支撑、文化产业项目为内核动力的现代文化产业园。
(二)强中坚,增强镇村公共文化服务支撑力。不断完善镇处综合性文化中心功能,大力推进“三室一厅一场”,即图书阅览室(含电子阅览室)、教育培训室、管理和辅导室、多功能活动厅和镇村文体广场建设,进一步强化文化站基础支撑地位。浩口、竹根滩、渔洋、老新、熊口等一批镇处文化站达标建设掀起高潮,总口、周农等地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市23个镇级综合文化站,面积都在300平方米以上。其中浩口等乡镇活动中心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大部分达到省三级以上标准(其中一级站2个)。
(三)扩基层,增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围绕“村村拥有一个文化宣传栏(廊)、一个综合文化室、一个体育健身路径、一个文化广场”的“四个一”创建目标,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等设施与资源,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党务、村务、事务、医务、商务”之中,建立联合公务服务机制。目前,村级文化广场建设方兴未艾,覆盖率达60℅,个别乡镇达100℅。在社区,积极探索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社会事务“网格化”管理的新途径,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动态管理,为居民提供方便“对路”的公共文化产品。
二、共建共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惠民化
潜江始终把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落脚点,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扩大供给领域范围,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全面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文化服务“送”民。潜江自2007年以来,持续开展送花鼓戏、送电影、送图书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的“三送三进”活动。特别是本土剧团坚持免费送戏下乡,克服严寒战酷暑,为农民送去本土的文化大餐,每年下乡演出100场以上;为农村群众因时因地提供公益数字电影放映服务,每村每年至少12场;市图书馆坚持送书下乡,每年送流动图书下乡3万余册次。同时,全市坚持每年举办春节晚会与元宵猜谜灯会、“正月文艺演出季”等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传播正能量,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二)群众参与“乐”民。坚持举办“唱响潜江”“舞动潜江”“欢乐潜江”“戏迷潜江”等群众性活动,一季度一主题,打造潜江市亮丽的城市文化风景线,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无门槛”的百姓舞台,形成了巨大的文化“磁场”。坚持以乡镇文化站为主体举办“农民文化节”“趣味运动会”“农村广场舞大赛”,引导农民开展民歌、民舞、腰鼓、秧歌、舞龙舞狮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化氛围。针对城乡群众广场舞全域普及、全民参与的实际,潜江市文化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393个村(社区)每村配备了一套音响设备,真正实现了“全域舞动,律动潜江”。
(三)打造品牌“惠”民。围绕打造曹禺文化、非遗文化、龙虾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举办节会,坚持以节促建、以节促变、以节促文,开展系列惠民活动,把节会办成“文化的盛会,百姓的节日”。通过品牌引领、城乡联动,为潜江不同层次群众提供“菜单式”文化服务,雅俗共赏,文化惠民。2011年,潜江被授予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一是打造曹禺文化品牌。依托曹禺名人效应,以建设“中国戏剧之都”为目标,坚持每4年举办一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争取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和省文联、省剧协支持,开展不同地方剧种曹禺作品展演、中国文联志愿服务送温暖下基层、梅花奖艺术团慰问演出、剧本创作与交流等系列文化活动,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让人民群众享受高雅艺术与民间文化相得益彰、精彩纷呈的“艺术大餐”。曹禺文化周被评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节会”。二是打造“龙虾”文化品牌。依托“龙虾之乡”这一城市名片,自2009年以来,坚持每年举办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开展“虾乡情韵”“红了潜江”“红红火火龙虾情”等文化活动,集广场文艺、非遗展示、花灯展示、皮影展演等于一体,每年吸引群众达20万人次。潜江龙虾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地方特色物产节会”,成为一个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经贸盛会”于一体的产业文化品牌。三是打造非遗文化品牌。目前,潜江市拥有4项国家级(江汉平原皮影戏、荆州花鼓戏、潜江民歌、潜江草把龙)、9项省级、53项市级保护项目,位居湖北省地市“第一方阵”前列。潜江市以弘扬潜江花鼓戏这一国家级非遗品牌为引领,积极挖掘本土文化的厚重底蕴,扩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影响力。在潜江有近200多个业余花鼓戏剧团常年活跃在农场,湖北省实验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坚持进镇入村,把戏剧节目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唱戏、看戏成为广大群众的重要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潜江人民的幸福感,使潜江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城市”。
(四)文化产业“富”民。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举办文化旅游高端论坛,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市委市政府分别设立了6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财政支撑。依托“天下第一台——楚章华台”“平原第一坝——南水北调兴隆大坝”做足“吃、住、游、购、娱”的文章,打造“看大戏、赏书画、咏诗词、观遗址、游大坝、逛梅苑、吃龙虾”等魅力潜江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曹禺文化产业园、章华台旅游区、兴隆水利景区为支撑,“三区一线”和乡村休闲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总投资15亿元、占地680亩的龙虾文化产业城落户潜江,第一期已经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占地3万亩的浙江滕头园林花卉苗木基地选址潜江,每年春夏秋冬四季有花,让潜江成为一片花海。据统计,近些年来,潜江市接待市内外游客近70万人次,为农村群众人均创收450元。
三、完善体系,构建公共文化体制机制长效化
潜江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突破口,着力构建“四大体系”,强化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努力推进投入多元化、服务外包化、运作市场化。
(一)着力构建资金多元体系。一是强化公共财政支撑,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财政预算,且投入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成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宣传、农办、教育、文化、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加强资源与项目整合,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采取“农民集、集体垫、老板捐”等办法,开展多元化捐资助文活动;同时,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补贴奖励等政策措施,支持文化组织(企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在举办龙虾节和曹禺文化周等重大节会过程中,潜江市更加注重利用协会或企业力量。市场力量办节办会的模式已成为惯例。
(二)着力构建人才队伍体系。一是培养文化拔尖人物。大力实施《湖北省宣传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实施方案》,出台加强优秀文艺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突出花鼓戏、音乐创作、编导等紧缺岗位,加快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精湛的本地人才。采取政府出资,文化部门与上海戏剧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近年来培训各类人才100多人。二是扶持业余文化队伍壮大。加强对农村和社区民间文化人才的扶持和优秀成果的奖励,推动优秀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和社会文艺团队建设。三是加大文化队伍培训力度。重点瞄准农村基层,采取“以上带下”、辅导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各界人士志愿参与公益文化服务。
(三)着力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党政领导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风劲扬帆正当时。潜江,站在新常态的起跑线上,奋力追赶时代的步伐,正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之果更丰硕,让文化之光普照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角落!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