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今年下半年,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及全国23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院校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将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十余个省区市进行试点。山东作为全国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启动这个项目,7月13日,由省文化厅非遗处协办,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办的培训班正式开班,两所院校将分别承担草柳编技艺、剪纸技艺传承人群的培训。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巡视员张兵表示,本次培训属公益性培训,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行“二减少五增加”,将大幅度减少一般的文化和政策课,增加专业基础课,增加实用的设计课,增加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的鉴赏课,增加不同风格的介绍课,增加应用技术和衍生品开发课。“要通过培训,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提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学习能力,通过提高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补非遗传承人群文化修养之缺、美术基础之缺、设计意识之缺、市场意识之缺。通过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发现生活之美、传统工艺之美,更好地将美带入作品,带进生活,并通过扩大传承人群,振兴传统工艺,全面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目前同时开班的草柳编技艺、剪纸技艺培训,除讲解相关非遗理论与相关保护政策措施外,还包括山东民间草柳编工艺的发展现状分析、传统与变革——剪纸艺术的历史及当代形态辨析、传统图案与传统纹样、现代设计基础、产品创意与研发、综合材料编织以及衍生品的设计与营销等,同时包括大量的现场观摩与非遗传承人的现场示范课,可以说涵盖了两个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的全部环节。
张兵介绍说:“目前,相当部分传统手工艺者的综合文化修养、设计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上缺少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行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搭建起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从而提高传统工艺的品质,扩大中国传统工艺品市场认知度和市场份额,促进传统工艺更加广泛地走进现代大众生活,相应地带动就业,促进非遗传承。”
目前,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针对承担的教学任务,组成了由专家、民间艺术大师、优秀教师为主的培训队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老师毛正将为剪纸技艺培训班的学员们授课,她认为,培训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新入门传承人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水平,在做到技艺精湛、后继有人的同时,不断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使剪纸技艺资源能够在当代得到更好地转换与开发,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及文化市场需求,“上好课的同时,我们也想借这样一个机会,扎根于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汲取民间艺术养分,向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民间艺术家们学习,共同形成一个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携手促进剪纸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苗登宇表示,近年来,学校在传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与教育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被文化部非遗中心命名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研究基地”。这次培训课程包括“人文素养教育、调研实践、创意实践应用”三大板块,“不仅进行课堂讲授,还要赴学校博物馆、美术馆以及莱芜雪野农博园‘手艺农村展览馆’等地学习调研,全面了解传统造物文化变迁与现代工艺设计发展脉络,竭力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多样的培训形式,让大家有一个充实、优越的学习交流平台。”
学员宋建勋来自莘县,他的剪纸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2000年还曾参加过“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他的剪纸作品,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题材也更加宽泛,除传统的吉祥图案、人物、花鸟外,还创作出不少以现代生活为表现内容的主题性作品,如今他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剪纸坊。他说,“剪纸现在整体生存环境还比较弱。参加这个培训班,一方面能有机会与大家相互交流一下,另一方面听专家教授们讲课,开开眼界,学习一下将来有什么好的发展门路。这样的机会,对我们这些基层的民间艺人来说,很难得。”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