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位于深圳之西北部、南海之滨的宝安区,自2012年实施“文化春雨行动”以来,在有限的文化事业编制之外,组建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三支队伍”,通过向社会要人才、以人才催活力,让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广场和基层角落。
如今的宝安,370名“文化钟点工”及数百名助教,活跃在全区370个活动点,提供广场舞、摄影、遥控漂移车等一批文化钟点服务项目;从图书馆、博物馆到英语沙龙、手工教室,“生产”出越来越多服务群众的文化义工,目前已有4074人在各类文化活动中累计服务达70万小时;活跃在各个社区街道的20名文化辅导员,在全区各街道开展文体辅导工作,基本实现了“三支队伍”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和常态化建设。
在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过程中,任征途迢迢,宝安却奋翅翱翔。宝安区文体旅游局以“文化春雨行动”改革为发展契机,将“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和“文化辅导员”三支队伍打造成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激活基层文化因子,让这场“文化春雨”借以水的纯净、水的柔情和水的宽广滋润这片大地,孕育文化的种子,让社区群众得以荫蔽在闲有所乐、乐有所学、学有所获的文化大树下。
如果宝安的天空会张开双臂,它们会深情地拥抱这片被“文化春雨”滋润过的土壤;如果宝安的土地会说话,它们会争着讲述“文化春雨行动”润泽百姓的故事;如果宝安的白云会拍照,车水马龙中应有“三支队伍”活力四射的影像。
种子因为有了梦想而冲破土壤,花朵因为有了梦想而含苞待放,果实因为有了梦想而缀满枝头,“文化春雨行动”因为有了“三支队伍”而生机勃勃。这样一幅幅图片,记录着这片土地每天发生的文化故事,这样一个个小人物,怀着一颗颗年轻的心,用梦想与行动告诉大家,有一场春雨,叫做文化;有一种选择,叫做服务。
传递文化正能量的广场舞者
对于舞蹈老师陈燕华来说,广场舞领舞的最大诱惑和快乐,就是能走到跳舞的人群中,指导大家舞蹈动作,让快乐在人们的舞步中传递。
用陈燕华的话来形容,她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舞蹈老师。然而,在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的广场上,提起她的名字却无人不晓。没错,她正是负责每天晚上7点30分至9点30分在活动点指导和带领群众跳广场舞的“文化钟点工”。自2012年与宝安群众文化艺术馆签订“文化钟点工”购买服务合同后,陈燕华这一跳就是3年。如今,她所在的宝安群艺馆广场被列为示范点。
2012年,一场“文化春雨行动”在宝安全面播撒开,短短一年内就发展了120个“文化钟点工”活动点,各类文体特长爱好者成为了市民文化的“领头羊”,成为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推手”。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举措,“文化钟点工”是三支队伍中重要的队伍之一,开创了“购买式文化服务”的弹性模式。如今的宝安,370名“文化钟点工”及数百名助教,广泛活跃在全区370个活动点。
作为“文化春雨行动”中第一批“文化钟点工”的陈燕华,尽管舞蹈专业、创作经验丰富,但是鲜少在广场上正式教学,这让她既兴奋又紧张。为让更多人加入到广场舞的锻炼中来,她探索出一套适合老少咸宜的教学模式,有活力四射、动感十足的舞蹈动作,也有舒展柔软、曲线动人的舞蹈动作,缓中有快,动静结合,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什么将目光投向“文化钟点工”,陈燕华用“义无反顾”4个字来解释。在笔者与陈燕华交谈过程中得知,她是个大忙人,有时候跑点给学生上课,经常忙到连饭都吃不上便要急忙赶到活动点领舞,助教及学员们经常会为她准备食物以便充饥,这也是当初她加入“文化钟点工”丈夫特别反感的主要原因。“每次来到广场,‘街坊学生们’就会热情地跑来与我唠家常,尤其每到临近下课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广场,我对他们的感觉就像亲人一样。”
当被问及当了3年“文化钟点工”最大收获是什么时,陈燕华说,“其实是感恩,‘文化春雨行动’传递更多的是正能量,里面含有‘热情’的文化元素,让人能在快乐付出的同时,也能充分享受到服务带来的乐趣。”据了解,为了让她们更好地教学,宝安区群艺馆除了免费提供排练厅和便携式音箱之外,还贴心地准备了水壶、舞鞋、练功服等。
为了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艺术交流,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在“文化钟点工”的基础上组建了宝安“文化钟点工”艺术团,让“文化钟点工”积极参与各级艺术创作展示,在完善广场舞的基础上,整合各服务点相对较好的节目,以更丰富多彩的形式为社区、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活动。陈燕华便是“文化钟点工”艺术团的其中一员。该团成立以来,先后获得深圳市第十一届鹏程金秋艺术节广场舞大赛金奖、音乐大赛银奖,深圳市第九届外来青工文体节器乐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
用“速度和激情”搭建文化公益服务平台
漂移遥控模型车(以下简称“漂移车”)是近几年模型圈出现的新车种,对于大多数玩家而言,它就是为了让操控者能够随心所欲地漂移出想要的行走路线而诞生的模型车。6月16日,笔者带着对“模型车漂移”的好奇与向往,来到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的“遥控模型漂移车”公益点教室。推开门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地上的遥控车漂移跑道,随即,一台漂移遥控模型车就如真正漂移赛车的缩小版,在跑道上真实地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戏码。 操控这辆漂移遥控模型车的人叫谢俊山。2012年,他成为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所建设的三支队伍——“文化辅导员”中的一员。他是“车控”,2011年开始玩漂移车,车龄4年,喜爱组装不同类型的模型车,从外壳设计到车子维修都由他一手包办,至今已组装过20余部车,由于热爱漂移遥控模型车,在宝安区发起并创建了全国首个“遥控模型漂移车”公益点;他是“航咖”,喜欢操纵飞机在空中做各种特技动作,正因为对飞行有着强烈的向往,如今又成为西乡街道“文化钟点工”航模运动科普公益点的发起人。
“漂移讲究的是角度和姿态”
在推广漂移车这项运动之初,当听到有许多人说,这是一项既烧钱又会导致人“玩物丧志”的运动时,谢俊山既生气又无奈。他认为,遥控模型车是高科技产物,应用了很多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玩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既锻炼思维能力又锻炼动手能力。
与漂移车的“邂逅”,给谢俊山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除了结交到一群喜爱遥控模型车的爱好者外,2013年,他还组织成立了一支由23人组成的“TeamDC”车队。成立至今,该车队共组织参加了10余次大大小小的比赛,并取得了许多不错的成绩。如今,“遥控模型漂移车”公益点已成为车队成员及学员们秀车技、谈心得的好去处,这里还会不定期举办模型漂移车的各类竞技活动。
自2012年起,为扶持“遥控漂移车”这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除了免费提供训练场地,还修建了一个与世界漂移赛道接轨的室内地毯跑道。此外,又专门开设了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遥控模型漂移车公益课,每周定期开课。经过近3年的努力,该公益点从开设之初的20余人发展到至今的百余名学员,并被评为2014年“文化春雨行动”十大活动示范点之一。随着“漂移遥控模型车”公益点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央电视台《体育人间》栏目组、山东电视台、宝安电视台、深圳各大报纸等都做了专题报道,不仅在全国遥控模型爱好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也极大增强了“文化春雨行动”的影响力。
西乡航模科普公益点本月启动
“文化春雨行动”中的“文化辅导员”职责是规划社区文化发展、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开展专业性文体辅导及培训。西乡街道是谢俊山所负责的辖区,在他看来,西乡具有良好的高空飞行优势,航模无论作为一项运动还是产业,前景都是光明的。于是,成立航模运动科普公益点的想法就这样萌芽了。
西乡街道办以“文化春雨行动”改革为发展契机,为丰富“文化春雨行动”内涵,整合利用西乡体育馆场馆资源,将体育馆作为航模飞行公益试点对外进行开放。经过前3个月的免费开放,不仅吸引了大批航模飞手走进体育馆并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还对现有的一些爱好者进行安全教育和飞行资格认证,成效凸显。自今年6月起,西乡街道“文化钟点工”航模运动科普公益点正式对外开放。
为了更加规范飞行场地管理,让航模活动有序地进行,下一步,西乡体育馆将在固定时间向通过测试和符合条件的航模爱好者以及比赛选手,按场地相关规定开放练习交流飞行;面向西乡街道群众以及宝安片区的初中、小学免费举办航模兴趣班;面向特殊人群开设免费航模飞行体验;举办航模活动比赛盛事等。
在谢俊山身上有着不同的文化标签,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音乐人,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贝司手。由他组建的两支西乡“文化义工”乐队“蓝色基因”“麦芽糖”,在业余时间一直致力于音乐创作,并创作出了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其中,“蓝色基因”乐队曾3次在西乡乐谷举办专场音乐会,多次参与西乡街道举办的送文艺进社区、企业的演出,在当地早已小有名气。
据了解,2015年,“蓝色基因”乐队在西乡街道办及西乡文体中心的支持下创作并录制《失眠夏末》,该作品荣获2015“鹏城歌飞扬”深圳原创音乐第一季“十佳金曲”奖项,这不仅是西乡街道倾力打造的文化精品,也是“文化春雨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