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2005年,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按计划迁入了新馆,位于市中心的老馆被空了出来。2013年,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老馆的2至4层划拨给广播电视监测中心使用,图书馆只保留一层,可供开放的面积约300平方米。在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果将这层空间进行商业开发肯定收益颇丰,但图书馆原有的文化氛围就会丧失;如果要正常开馆,300平方米的图书馆至少需要3个工作人员。
何去何从,面对留守于闹市区的老馆舍,温州市图书馆馆长胡海荣陷入了沉思。在日常工作中,图书馆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局面:每次闭馆清人时总会碰到恋恋不舍不忍离开的读者,而且经常有人急匆匆赶来,看到晚上8点半闭馆的提醒悻悻而归。夜深人静时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但市民却常常苦于找不到好去处。想到这些,一个念头在胡海荣脑中闪现——何不将老馆变成自助图书馆,24小时不打烊运营?
图书馆开启夜间模式
于是,在之后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得到市政府的支持,将老馆前面的临街店铺收回,对老馆的室内重新进行了设计,终于将想法变成了现实。2014年4月16日,温州市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县前头馆正式开门迎客了。重新装修后的图书馆旧貌变新颜,令往来读者眼前一亮,复古典雅的装修、重新布置过的书架、新添置的绿罩台灯、配备的ATM借阅机,开启了自助服务模式。比较有意思的是,如同街头的咖啡馆和西餐厅一般,馆内面向临街处设计了一面大玻璃窗,在窗前设置了8个阅读位,而这8个位置上座率非常高,被读者戏称为“雅座”。
晚上7点至9点半是自助图书馆人流比较密集的时期。下班后匆匆赶来充电的、带着孩子来写作业的、吃完饭后消食休闲的……乘着朦胧月色一一走进这家“深夜书房”,打开桌上的绿罩台灯,翻开一本本书,静静地享受阅读的乐趣。站在窗外,与夜幕笼罩下的车水马龙、霓虹灯闪烁的城市景象相映衬,屋内静谧的氛围总会让过往的行人不由自主地驻足。
这种情境的营造是温州市图书馆有意为之。目前,传统纸质阅读不断受到数字阅读的冲击,传统阅读不受青睐的部分原因与阅读环境和氛围缺失有关。“读书也需要引导,有了氛围,就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胡海荣说。在现代都市中,不少年轻人逐渐接受了城市书吧这种将图书借阅和咖啡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因此受到启发。为了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就连书桌上的阅读台灯都是胡海荣和设计师多次讨论、商量后从网上淘来的。馆内的坐椅也进行了多种设计,椅子、垫子、沙发,读者可凭喜好进行选择。
经过一年时间的试水,县前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从开馆起至今年4月底,共接待读者18.3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500多人次,总借还册次达18万余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该馆的带动下,去年水心菱藕社区、新城东瓯智库等4家自助图书馆相继开馆。今年,温州市政府更是把自助图书馆建设纳入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在市区新建自助图书馆10家。“这些图书馆会根据具体的选址地点和现有的建筑条件,选择不同的装修风格。服务内容上也会考虑市民的需求,适当增加茶水和糕点。”胡海荣说。在深夜为读者点燃的那盏阅读灯,让读者享受到书房的温馨与惬意,于是在充分征求社会民众的意见后,这些暖暖的深夜书屋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城市书房。从此,5家城市书房挂上了统一标识,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留出了一个静谧温馨的阅读学习空间。
如何保障24小时不打烊
24小时不打烊模式来源于台湾的诚品书店,之后在北京由三联韬奋书店打响了名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如果图书馆只是套用这一模式,仅仅依靠旧有的服务,读者新鲜劲儿一过,图书馆又该如何运营?这正是摆在24小时不打烊模式面前的一道屏障。对此,温州市图书馆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探索。
24小时不打烊首先考验的是成本的增加。如果图书馆深夜运行还配有工作人员,那么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图书馆人力成本的增加。所以城市书房不配备工作人员,读者凭借温州市图书馆借书证或市民卡,30秒就可完成自助借阅。但无人看管也不等于放任自流,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城市书房采取“凿壁偷光”的办法,向相邻单位借用保安,利用合作单位现有保安力量对书房进行维护,并且通过安置摄像头对书房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当地人爱打牌,起初我担心会有人深夜跑到图书馆里玩牌,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胡海荣说。
其次是经费保障问题。《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后,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及最频繁的语句之一。而在这之前,全国多地已经开始践行这一理念。温州城市书房就是其中之一。县前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之后开设的4家自助图书馆都是以合作模式进行运营,除图书由市馆提供以外,其他如运营经费、馆址和装修等都由合作方提供。这些分馆有的是和企业合作,如东瓯智库分馆是温图与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达成共识之后,产业园提供160多平方米的场地与装修,其中包括图书馆内的所有硬件设施,温州市图书馆负责图书的供给。有的和街道社区合作,如水心菱藕社区分馆是建在社区的自助图书馆,选址在原先的社区阅览室,经过重新设计后开放。
从书房到书网
在温州,阅读氛围的形成并不是靠城市书房一己之力,它与城市书巴、城市书站和城市知网并称为“三城一网”,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借阅服务,一张纵横交错、立体密集的书网在这个城市逐渐形成。 城市书巴,即“汽车流动图书馆”。2013年,温州市投入8辆改装完善的小巴书车开展流动服务。经过一年时间的运行和探索,汽车图书馆“进社区、进校园、进弱势群体集居地”的“三进”服务已经形成特色。定点定时的“公交路线式”服务和灵活机动的“订制路线式”服务相结合,实现图书、服务、活动的大联通,这一个个“车轮上的图书馆”满载着知识,穿梭在温州城市的大街小巷,市民亲昵地将流动书车称为“温图小巴”。
城市书站,是图书的中转站,只提供图书的借还服务。为了方便读者,书站有多种建设形式:ATM借阅机、社区街头书站和十足便利店借还站等。据介绍,至2014年底,温州市图书馆已经在鹿城、龙湾、瓯海3个市辖区的12个社区设立了ATM自助借阅机,社区街头书站和十足便利店借还站的数量也将陆续增加。
城市知网则是以“掌上温图”移动阅读和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创建的一个以读者需求为主体的全新服务网络体系,是“三城”的补充。2012年,温州市图书馆推出了移动阅读APP“掌上温图”,仅2014年一年,读者注册数就超过了1.7万人。
相关链接:
“不打烊”不是营业时间的简单延伸
说起24小时不打烊书店,鼻祖当属台湾诚品书店。十几年前,在一次“梦想中的书店”征文中,诚品发现40%以上的人梦想有一家24小时开放的书店。于是,“阅读零时差、全天不打烊”的诚品敦南店和京华城店开始运营。
在诚品理念的引导下,2014年,广州1200BookShop、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很快以24小时不打烊模式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李克强总理也曾肯定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一创意,并认为这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希望24小时不打烊书店能够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一时间,24小时不打烊模式大有遍地开花之势。
24小时不打烊契合了当下都市年轻人的生活需求。表面上,它改变的是营业时间;实质上,则是对自由阅读的一种召唤。有的人会说,夜读只适合一部分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夜读迎合了年轻人内心深处的阅读需求,让人眼前一亮。但是24小时不打烊不应成为招摇的噱头。想当初,诚品书店开创这一理念并能一直运营良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提供24小时的阅读场所外,它还开展多种读者感兴趣的互动和体验活动,传递着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这才是它的生存与独特之处。所以,24小时不打烊并不只是营业时间上的简单延长,还需要理念上的全方位转换。
同样,公共图书馆引入该模式也应如此,不为跟风而来,而应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有的图书馆并不具备建立24小时图书馆的条件,只是根据上级部门的意见,匆匆上马跟风行事,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24小时不打烊,目的是为了方便老百姓,如果不进行调研就开设,只会收效甚微。所以24小时不打烊模式需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不应盲目跟从。
当然,如果运用得当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温州市图书馆在此方面的探索就为公共图书馆引入该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企业、社区合作,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满足读者需求,多方共赢。在文化经费尚不充裕的当下,能够借助他力,办好文化惠民的大事,不失为一个值得推广的良策。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