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送戏进万家”“欢乐广场周周演”……近年来,山东省即墨市通过搭建平台、培育人才以及打造品牌等手段,在百姓身边掀起一场接一场的文艺高潮,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如今,即墨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并通过建立非遗专题博物馆、非遗传习所、非遗示范基地、打造非遗活动品牌等形式,在深挖历史文化、特色文化方面走出一条文化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台上丝竹悠扬,舞姿曼妙;台下摩肩接踵,掌声雷动。葫芦丝独奏、柳腔选段……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引来观众阵阵掌声。这是近日在即墨市七级中心社区举办的文艺会演时的一幕。
今年以来,即墨市七级中心社区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唱响七级”文化品牌,由草根演员演出,通过一个个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情的节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据了解,即墨市坚持文化活动开展在基层,优秀文化人才输送到基层。“我们在全市各镇、各村建立了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鼓励村民利用其开展秧歌、广场舞、阅读等文化健身活动,建立起家门口的文化阵地。”即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兰杰说,通过积极为群众搭建自娱自乐的文化平台,他们由台下观众转变为台上演员,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手扯哥嫂把话论,听我桂妹子说端详……”在即墨市实验第四小学,几乎每周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10多名同学身穿戏服,手拿折扇,演绎柳腔经典选段。“我们学校每星期安排两个下午的时间,让学生们集中学习《赵美蓉观灯》、《墙头记》等精品选段。”该校老师说。
柳腔是即墨本土特色文化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柳腔艺术,该市把柳腔纳入校本课程,分期分批在条件成熟的学校建立柳腔少儿培训基地,每周邀请柳腔剧团专业演员走进校园义务开展普及教学,并在各学校成立柳腔社团,培养柳腔苗子,已向社会输送20余名专业班学员。
除了建立柳腔少儿培训基地,即墨市还推动即墨周氏布老虎、毛子埠升、葛村榼子、上泊金银器、黄氏烙画、武术、北杨舞龙等文化底蕴深厚的众多民间手工技艺进入校园课堂。据兰杰介绍,即墨市已经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的意见》,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做好非遗进校园工作。
11月20日,2015第四届中国·青岛国际雕塑艺术节在即墨省级经济开发区创智新区龙泉湖广场开幕,来自15个国家的20多名雕塑大师的28组作品,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
“通过几年的积淀,市民对雕塑的审美水平和热爱程度也在逐步提升,增强了对雕塑艺术的了解,加深了一座现代城市的文化底蕴。”兰杰介绍,即墨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即墨灵山、鹤山等地已经建成多处具有国际水平的雕塑文化园区,全国各地沿海许多精品雕塑即来自即墨。
近年来,即墨市出台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企业更加重视版权成果保护使用,吸引中科院青岛科学艺术研究院、国家画院青岛国际交流中心、“易创园”青岛国际贸易文化产业园等一批版权产业项目落地。如今,雕塑文化已经成为即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越来越多全球雕塑大师的目光,这座千年古城增添新的文化活力。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