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孔子公开课”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及光明日报国学版联合主办,邀请来自国内高校的知名学者担任主讲人,全面系统地讲解孔子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山东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与智力支持。省图书馆尼山书院作为“国学公开课”的承办单位,严格按照《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方案》的精神要求,结合尼山书院日常工作,以提高全省文化系统干部职工思想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围绕主题,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在实效性、参与性、吸引力上下功夫,使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和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高,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文化保证。现将该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 精心安排
2015年1月30日-31日,尼山书院孔子公开课备课会在北京交通大学红果园宾馆召开。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刘显世传达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同志在孔子公开课开讲仪式上的讲话,介绍了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的开课背景及实施方案。山东省尼山书院秘书长、省图书馆副馆长李西宁就举办公开课的具体工作流程等情况作了说明。与会专家围绕主办方起草的《孔子公开课课程设置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确定了公开课讲授原则,对讲授内容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对讲授难点进行了一一分析,会议还讨论了孔子公开课与中华传统文化公开课、齐鲁文化公开课之间的联系,建议主讲教师按照本次会议确定事项,认真备课,及时沟通,做好讲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健全机构 明确职责
为确保孔子公开课系列讲座的有序开展,加强孔子公开课的举办效果,省图书馆充分整合人才资源,进一步健全尼山书院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建立健全工作体制。
公开课系列讲座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平台向全省文化系统进行现场直播,因此,省图书馆在尼山书院现有四名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增派计算机专业相关人员一名,具体负责公开课的设备调试和管理工作;为保证直播效果,两名工作人员全程摄影摄像。在讲座前以电话的形式通知与会单位,并对讲座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新闻稿;在尼山书院网站、微信平台及时挂出。对慕名前来参加讲座的群众做好引导工作,使每一场讲座在准确预报、按时通知、有序引导、顺利开展、及时报道的良好状态下取得圆满成功。
三、抓住特征 搭建平台
2014年5月12日,省文化厅正式印发的《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是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能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定位即以图书馆为依托,建立尼山书院,将尼山书院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便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接近群众。它体现了群众性、实践性、服务性的特征,是广大群众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历史的社会大课堂。
在尼山书院举办孔子公开课系列讲座,面向省直文化系统进行同步直播,广大群众旁听,体现了齐鲁地域特色、齐鲁文化特色及尼山书院公共服务特色,为文化系统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培训平台,有利于提高文化系统工作者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提供高层次的传统文化盛宴。
四、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
孔子公开课是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的第一个系列,共举办十二讲,以“孔子”为主题,内容包括孔子其人其事其书、孔子思想的来源,孔子与齐鲁文化的关系,孔子思想的精华,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与其他诸子,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多个领域。
(一)孔子及其主要贡献。
孔子集五帝三代之大成,在整理和阐述五经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确立了一个仁和之道的、人本主义的精神方向,为社会人生提出了普世道德价值标准,形成了民族的文化血脉,基本性格,文化基因,故其在百家中脱颖成为显学,而后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导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是孔子的又一大功劳。与之相关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被后世称为六经,他们不仅仅是儒家的根本经典,也是诸子百家的根本经典。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涵盖政治、教育、道德、社会等多各方面,尼山书院孔子公开课在课程设置上均有所涉猎,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郭齐勇先生所讲的《仁者爱人: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指出,“仁”者为人之本,并介绍了五伦的内容及价值;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舒大刚先生在《下学上达: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总结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实践及贡献,其教育理论的创新性对当代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世安在《和为贵:孔子的社会理想》中,从“和而不同”看孔子的人生修身及社会理想,并深入分析了孔子社会理想的意义及后世影响。孔子及孔子思想的产生与其所生长的齐鲁大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王志民就这一问题做了《孔子与齐鲁文化》的专题讲座,齐鲁文化孕育了孔子,反之,孔子对推动和丰富齐鲁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孔子及儒学的研究现状。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洪兴在《孔子与儒学演变》中重点介绍了儒学三大家,即孔子、孟子和荀子,对汉、唐、宋、明、清视野中的孔子进行了一一剖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的《孔子与近现代中国》讲座,重点分析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及国家命运;以及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孔子形象。
五、反响热烈 成效显著
《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方案》在制定之初,就通过媒体进行了宣传。包括光明日报、光明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和门户网站对尼山书院孔子公开课的课程安排进行了详细报道,光明日报和光明网对孔子公开课第一讲《孔子: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的内容进行了全文刊载。省图书馆、尼山书院网站、微信平台更是及时做好预告和讲座新闻的更新。孔子公开课的许多听众都是通过媒体报道慕名而来,并纷纷表示这样高质量、高水平的讲座使他们受益匪浅;更有外省的国学爱好者打来电话报名参加讲座,并乘坐动车前来听取讲座。孔子公开课系列讲座进展顺利,在文化系统工作者和广大听众中获得了良好口碑,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营造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孔子公开课系列讲座活动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创举,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影响。充实了文化系统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国学知识,注入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正能量,丰富了齐鲁大地的文化底蕴,引领新风正气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学公开课活动越办越实,其引导作用越来越实,氛围越来越浓,良好的风尚正在形成。
2、提高了“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实了服务内容,扩大了尼山书院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影响力。
孔子公开课通过文化共享工程面向全省文化系统直播,各地市尼山书院均组织工作人言和广大群众按时收看,是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传承文明、教育群众、引领风尚中的重要作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举措。
3、推动了“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
通过对孔子其人其事及其主要思想的正统认知,为在文化系统工作者实际工作中的“知行统一”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引导着人们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完善和提高,推动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发展。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