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7月2日至7日,2015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山西省长治市特色文化摄影展在银川市文化馆展出。此次活动由长治市文化局、宁夏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主办,参展优秀摄影作品共100余幅。
“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是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实施的一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此次是长治市首次承担“春雨工程”任务。除摄影展外,长治市特色节目长子鼓书《腊月天》、上党落子帽翅功及杂技《肩上芭蕾》等还与银川市精彩的节目同台演出。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长治市结合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取得了可喜成就。2014年长治市荣获山西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第一名,并且连续5年荣获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第一名。长治市作为全国首批山西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保证和改善文化民生作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着力点,以公共财政资金为支撑,大力推进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老百姓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滋润了老百姓的心田。
文化活动品牌化
长治市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绿色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了长治中华祈福文化旅游节、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壶关国际攀岩节、沁源灵空山避暑节、平顺全国新闻记者漂流邀请赛、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品牌活动。长治市还开展了乡土特色文化活动。按照“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一村一活动”的思路,县、乡、村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大院文化、饭场文化、星期天文化活动,形成县县有品牌、乡乡有特色、村村有活动的良好氛围,并丰富活动内涵,提高活动品位,扩大群众参与度,打造独具特色、雅俗共赏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
文化机制长效化
长治市建立群众自办文化长效机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和鼓励群众自办文化的意见》和实施细则,为群众自办文化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2014年12月18日至20日举办了曲艺、上当八音会、大合唱三场群众自办文化专场演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大院1210个、民办剧团89个、民办个体放映队85个,其他民办文化机构及民间工艺特色文化户2181个。
文化服务多元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元化是长治市进行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文化服务多元化包括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服务项目的多元化。长治市大力实施数字文化服务工程。适应信息化发展新形势,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快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体系,探索建立电子农家书屋、智能流动图书馆等新型基层文化服务网点,实现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全覆盖。同时,积极开展“一证通用、通借通还”服务,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信息有效共享。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网站建设,积极推动建设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网上纪念馆,融信息交流、互动体验、电子商务于一体,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提供便民服务的重要窗口、展示上党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此外,长治市积极推进“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全市28个“两馆”、2个博物馆和13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对15处纪念馆、收藏馆、文博场所等重点文化设施、企业自办文化设施及其他国有、民营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协调整合、免费开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市、县“两馆”全部建立了专门网站,方便了市民查阅图书和文化信息。按照总分馆制的模式,市图书馆与13个县(市、区)分馆全部联网运行,实现了“一证通用、通借通还”。狠抓数字图书馆建设,抓住市图书馆被确定为全省数字图书馆试点的有利契机,逐步将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覆盖到全市各县(市、区)、乡镇和街道,着力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图书馆服务新业态。在全市所有的乡镇(街道)和社区建立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文化供给均等化
长治市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创新力度。为实现均等化供给,长治市图书馆实施了图书流动服务进社区活动,两辆流动服务车往返于全市20个社区,办理借书证2700个,服务人群8万人。流动服务车每月选择10个社区开展巡回流动服务,为市民提供了就近、便利、快捷的图书阅读服务。文艺轻骑小分队下乡活动自实施以来,共演出300多场次,深受基层群众欢迎。针对长治市回族人口数量较多、分布较为集中这一实际情况,今年7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两个清真寺民族图书馆阅览室,为少数民族群众看书提供了便利。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4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900场,受众人数达150万,形成小舞台演绎大精彩、小节目烘托大氛围的喜人局面。
文化惠民社会化
近年来,长治市坚持文化面向基层,服务百姓,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多次举办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积极地把优秀、健康、充满正能量的文化种子播撒到了全市各个角落。社会力量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力量。长治市发挥企业引领作用,通过减免税费、企业冠名、资金扶持、荣誉表彰、业务培训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文化设施、参与文化服务、开发文化产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产业支撑和产品供给体系。注重发挥群众主力作用,引导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兴办实体,大力繁荣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大院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发挥各类文化团体、专业协会的骨干作用,加强联络协调,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广告招商、服务招标、文企联合等新途径和新办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同时,还大胆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总结创建工作中的新鲜经验,推动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传统文化特色化
2014年以来,围绕示范区后续建设,长治市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提升长治作为“神话故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城市文化魅力,该市以市直5团为主,共推出了7部原创大型神话剧目,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愚公移山》、豫剧团豫剧《精卫填海》、歌舞团舞剧《女娲》、杂技团大型杂技剧《羿神与嫦娥》、屯留县麟山剧团上党梆子《羿神传奇》、潞城市红旗剧团上党落子《炎帝归路》在潞州剧院、潞安剧院进行惠民演出。7月30日至8月2日,长治市还承办了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的比赛,包括潞安鼓书《奇巧》与《中国梦》、沁州三弦书《笑声飞出刘家坪》、长子鼓书《腊月天儿》、襄垣鼓书《果蔬理事会》等节目在内的44个节目参加了为期3天的比赛,长子鼓书《腊月天儿》作者暴玉喜最终荣获“牡丹奖”创作奖。在第十四届“杏花奖”评比演出活动中,长治市共获杏花大奖、杏花优秀新剧目奖、杏花新剧目奖、二度杏花表演奖、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声乐等38项大奖。长治市豫剧团剧目《吴琠晋京》获杏花大奖,填补了这一奖项在长治市的空白。
“文化低保”普及化
从2007年起,长治市实施了“文化低保”工程,确保全市835个贫困村和30万贫困人口每年至少看一场戏、看6场电影、读1本书,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在保证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的同时,对全市15个民办博物馆给予资金、设备等方面补助,推动民办文化资源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表现在长治市文艺工作者创作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上党八音会《好兆头》、群舞《海英和她的妈妈们》、潞安大鼓《好婆婆》、长子鼓书《常回家看看》取得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音乐、舞蹈、曲艺作品决赛资格。多个节目参加了央视《我们的节日——清明》、《欢乐中国行——魅力长治》和《激情广场舞》的拍摄。
区域文化联动化
按照文化部关于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和区域文化联动的文件精神,长治市积极开展工作。天津市和平区在长治市进行区域文化联动,举办了全国读书漫画摄影展。中国歌剧舞剧院好莱坞电影金曲视听交响音乐会在长治市举办。长治市还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两场“大地情深”长治市民俗音乐会,并赴甘肃省白银市开展区域文化联动活动。除了区域联动外,为了深入开展文化服务,长治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放到基层和农村,继续组织开展“三下乡”、星火科技、农民技能大培训等活动,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的信息咨询、巡演巡展、法律援助等服务,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积极开展面对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的文化服务,组织好“文体活动进工地”“情暖夕阳红”“关爱残疾人”等各类文化活动,切实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讲堂常态化
长治市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宗旨,开办“上党文化大讲堂”,广邀各方知名学者讲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市民大学堂”“道德大讲堂”“创业故事汇”等为载体,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各类专题讲座。2012年5月,长治市建立起以市图书馆为总堂,各县(市、区)图书馆为分堂的道德大讲堂体系,每周六聘请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市文明办、高校及社会各界人士举办讲座,共举办70场,受益人数达到1400人次。“周末大剧院”自2009年11月19日启动以来,市直及各县市区21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坚持每周五晚为观众演出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豫剧、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贯穿全年的高品位、高水准曲艺演出,受到全市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文化传承体系化
长治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结合长治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心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开展文物普查、成果展览等活动,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体验馆、传习所、大师工作室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加大对民间艺人、民间绝活的保护力度,创新民俗文化传承方式,推动剪纸、堆锦、五谷画、八音会等民间艺术通过音像、网络传播,不断扩大上党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今年在第二届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长治展厅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万人次,现场销售额超300万元,3个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签约,签约额达43亿元,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让人们看到了长治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精神,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长治市将进一步加快宜学长治建设;进一步抓好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继续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设“六大新地标建筑”;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加强流动文化服务工作;进一步搞好惠民活动,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电影电视覆盖范围;进一步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群众自办文化扶持机制、积极开展基层创建活动,以实际行动使长治公共文化示范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