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山之石

杭州市萧山区文化惠民亮点凸显

发布时间: 2015- 11- 16 10: 04 点击次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改革开放后,萧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颗璀璨明珠。萧山的文化事业发展亦亮点纷呈。自2013年被浙江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列入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两年多来,萧山区紧紧围绕率先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体人民为对象、以农村基层为重点,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程,成绩斐然。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城乡——

  “村落30分钟”“社区15分钟”文化圈基本建成

  萧山区坚持统筹规划、均衡配置、功能优先、适度超前原则,扎实推进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区级设施提升工程、镇街设施优化工程、村级设施全覆盖工程和“智慧文化”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村落30分钟”“社区15分钟”文化圈基本建成。

  区级文化场馆全省一流。区文化馆、图书馆投资1.39亿元,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均为国家一级馆;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萧山博物馆,在全省县(市、区)博物馆综合排名位列第二;投资1亿元建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投资2.1亿元的区体育中心改造工程,成为全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室内体育活动综合体;面积为2151平方米的萧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培训中心改建工程已经动工。据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至2013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地3438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7.64个,人均体育场地1.86平方米,高于省体育强区人均1平方米的标准。

  镇街文化设施不断优化。目前全区各镇街均建成符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的文化广播站,各项指标均符合文化部颁发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其中5个为特级站,7个为一级站,10个为二级站;全区各镇街均建成文化活动中心。

  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社区)均建成各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村村有健身苑点,建成文化礼堂55个,中心村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经过几年努力,萧山文化网、萧山文化馆网、萧山图书馆网、萧山博物馆网、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网、萧山非遗网、萧山非遗数据库、萧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

  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实现了“周周有演出,场场出精彩”

  萧山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三贴近”原则,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萧山区节庆文化特色鲜明,已连续举办了十四届的“萧山区文化艺术节”、举办了六届的“跨湖桥文化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已成为全区文化活动的主打品牌;每年一届的“钱江观潮节”“萧山杨梅节”“三江美食节”“渔浦文化节”和春节元宵系列文化活动也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已成为群众的文化盛宴;每年举办未成年人读书节、中小学生艺术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全民健身日活动,且年年有主题、届届出新招,已是群众文化生活的家常便饭。

  “文化下乡”常年开展。萧山扎实推进送图书、送电影、送演出、送展览讲座和“你点我送”文化下乡活动,农民群众可以通过镇街文化站实行“菜单式”“订单式”选择。2014年共送出图书132245册,送电影6816场,送演出672场,送展览讲座282场;2015年上半年共送出图书41072册,送电影3468场,送演出213场,送展览讲座123场,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周末剧场”好戏连台。“周末剧场”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整合本地文艺资源,自编自演,是政府搭台,全民参与的草根舞台,广接地气,深受欢迎,已经成为萧山群众文化活动一大品牌和亮点。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萧山区组建完成公共图书馆连锁服务体系,在全杭州市实现“一证通”“通借通还”,共有镇街支馆27家,村(社区)分馆572家,企业分馆19家,流通点65家。每年的图书借阅量200万册次以上,接待读者200余万人次。

  “流动文化”穿乡走村。区文化馆购置的流动舞台车,仅今年上半年就已为偏远农村送去30场文艺演出;区图书馆流动图书车常年坚持“送书下乡”,把精神食粮送到农民群众手中。多年来,流动图书车年下乡在50次以上;2013年至2015年,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社区、农村文化礼堂巡展达68次。

  “文化走亲”已成常态。近3年来,萧山区实施文化走亲活动,赴普陀、富阳、长兴、绍兴等10余个兄弟县(市)开展“文化走亲”活动;萧山绍剧、农民书画协会、楼塔细十番应邀赴台参加笔会或演出;跨湖桥遗址展览亮相沪上。各镇街根据自身特点,利用品牌艺术团节目资源,实施镇街间文化走亲,实现了“周周有演出,场场出精彩”。

  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全区公益性文化机构全部免费开放

  萧山区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程中,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如大型音诗画《一江好水幸福来》,新编绍剧《壮心不已》,音乐剧《@葛云飞》,广场舞《钱江盐歌》,绍剧《跳无常》、《新香罗带》、《忠烈千秋》,电视专题片《烽火湘师路》,小品《防不胜“访”》,村歌《尖山下·我的家》等56个优秀文艺作品分别在全国、省、市摘金夺银,丰富了全区文艺舞台。

  萧山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各镇街文化广播站、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和服务标准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区体育中心定时向社会免费开放。

  在公共文化场馆建筑设计上,设置无障碍通道、残疾人专用洗手间、爱心专座、老年阅览室、盲人阅览室等,方便老年人及残疾人参与活动;在公共文化活动上,每年举办未成年人读书节、中小学生艺术节,每周定期免费放映适合少儿观看的电影,组织区“夕阳红”艺术团和“新萧山人艺术团”开展活动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加强了对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文艺辅导培训。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阅读权益,以共建共享方式在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了图书分馆19家,流通点65家。

  公共文化运行机制不断创新——

  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资源共享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萧山区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推进理事会建设。萧山在杭州市率先成立了萧山文化馆、萧山图书馆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社会各界代表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创新了运行机制,强化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继制定和出台了《萧山区品牌文化建设扶持奖励办法》、《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萧山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办法》、《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据统计,2013年、2014年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分别为4100万元、4650万元。全区有登记在册的民办博物馆6家,艺术馆(美术馆)24家,民营体育场馆70余家,较好地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主体多元化。

  推动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萧山图书馆采用“政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在全区19家规模以上企业设立图书分馆,在65家中型企业建立了图书流通点,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工看书难的问题;根据区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等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有90所中小学校的运动设施定时向社会免费开放。

  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

  全区有84个项目入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

  萧山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是“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不可移动文物731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近年来,萧山区加大考古发掘力度,抢救性发掘柴岭山商周土墩墓遗址群,出土文物900余件,该项目入围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合湘湖三期建设工程,抢救发掘湖山村和老虎洞遗址94座古墓葬,出土文物405件,填补了全区文物考古工作多项空白。出台了《关于〈杭州市萧山区文物保护修缮三年计划〉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区文物保护修缮工作。按照修旧如旧原则,用三年时间对全区6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性修缮,截至去年底已完成41个项目,所有项目有望于年底全面完成。

  目前,全区有84个项目入选各级非遗名录,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0个,市级16个。流经萧山40余里的浙东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今年8月,国家级非遗项目楼塔细十番进京参加2015年世界大舞台全国中老年文艺汇演,获金奖一等奖;萧山区非遗网和非遗数据库已基本建成;萧山区非遗名录和传承人名录编制完成;非遗传承人保护“八个一”政策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国家级非遗丛书《细十番》、《翻九楼》已经出版。

  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全区登记在册的业余文艺团队有1179支

  萧山区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政策措施,通过系统性、专业性培训,重点培养公共文化组织、策划、管理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起高层次、多门类,具有梯度结构的专业文化队伍。

  村级宣传文化员全面上岗。全区411个行政村和70个转制社区均配备1名宣传文化员,从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网络。

  业余文艺队伍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全区有登记在册的业余文艺团队1179支,较为固定的成员有6.3万人,是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

  文化志愿者遍布城乡。实施文化志愿服务计划,吸引具有文化特长,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参与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了文艺表演、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群众体育指导、文物守望和文化市场管理等志愿者队伍,达6000余人,实现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化、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公共文化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萧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建成运行

  萧山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在组织领导、政策支撑、经费投入、绩效考核等方面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全面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成立萧山区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区级22个职能部门和各镇街为成员单位,合力推进创建各项工作。完善了萧山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明确协调小组工作职责,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相继出台了《萧山区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全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萧山区十大金色文化工程的实施意见》、《萧山区文体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萧山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区、镇(街)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013年区级公共文化事业费为1.24亿元,2014年为1.57亿元,2015年在行政区划调整,5个镇街划归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后,区级财政预算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仍保持在1.57亿元。各镇街也大手笔投入公共文化建设,近三年总共投入资金达6亿多元。

  同时,萧山把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考核纳入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对全区各镇街和文化事业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估领导班子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与收入分配和奖惩挂钩。依托互联网,成功研发萧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并由区政府发文对全区各镇街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动态评估,有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公共文化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发布全国首个镇级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地方标准

  多年来,萧山区持续开展公共文化理论探索,组织开展了群众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和文物考古发掘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公共文化理论研究蔚然成风。

  “十二五”期间,全区有17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41篇论文获省级奖项。萧山图书馆《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群运行模式研究》成功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并顺利结题。

  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合作建立“现代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有效助推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10月12日,萧山区《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规范》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查备案,并由萧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这是该区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全国第一个镇级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标准。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