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山之石

深圳市南山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15- 11- 16 10: 12 点击次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30多年前,蛇口的一声开山炮响,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一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犹如冲破思想禁锢的一声惊雷,炸响在神州大地,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引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南山,笃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信念,大力实施“文化立区”战略,精耕细作“文化南山”,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南山区打造深圳“双中心”的文化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月生辉

  政府和企业合力培育“文化沃土”

  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环节和重要保障。南山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既着眼于标志性的文化设施,以提升城区的品位,更重视面向群众、面向社区的基础性文化设施,以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2014年9月,建设周期长达5年的南山文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全面对市民和社会开放。该中心总投资8亿元,占地面积3.96万平方米,由大剧场、小剧场、体育馆、游泳馆、地下停车场及一个供市民娱乐休闲的城市广场组成,是南山老城区体量最大、目前定位最高端的文化设施,它的投入运营减轻了片区文体设施短缺的压力。

  “里面的泳池不错,还有儿童剧院,周末经常带孙子来活动。”正带着孙子排队入场的陆阿姨说,以前附近没有这种大型的休闲活动中心,公园则是老人、孩子平时健身的最佳选择。为了更好地引导市民走出家门,走向户外,引入健康绿色的生活概念,2015年10月,国际山地户外运动超级盛事之一的肯道尔国际山地电影节首次移师南山区,在南山区展开巡演活动。为此,南山区也在文体中心开启自己的山地电影节,推动中国山地电影走向国际舞台。以后像极限运动、登峰挑战、密境探险这类远离都市的活动,市民在南山文体中心就可以体验。

  数据显示,文体中心运营一年以来,累计接待消费者、活动人数近30万人次,办理会员4063位,培训学员2096位。目前该中心正在申报国家鲁班奖、全国A级场馆,申报成功后,还将吸引更多的品牌活动入驻。

  与此同时,位于南山区的另一大型文化场馆——深圳湾体育中心也是盛事连连。11月1日,南山区年度最大的体育赛事“2015华润置地·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赛”开幕,1.5万人参加了此次比赛,参赛人员囊括港澳台同胞、国际友人。经常性地承办国际赛事,使得南山区文体事业逐渐走向高端化、国际化。

  “这些成就源于南山区不断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公共文体服务社会化运作,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南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体局局长姜广华说,南山区是深圳市最早提出文化立区目标的城区,也是全市第一个全国文化先进区。2007年,南山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依托文化市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对某些市场失灵无法有效满足的文化产品,由政府“有形之手”借助市场“无形之手”,把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群众,使全区居民群众充分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南山文体中心和深圳湾体育中心这两大南山区的标志性文化场馆,其运营模式正是这一改革思路的成功实践。体育中心采取企业兴建、委托运营、政府补贴、产权归政府所有的模式,在投入运营的当年即实现了盈利,并在随后两年的运营中稳步上升,去年收入接近两亿元,经营收入规模排在全国同类场馆首位;文体中心采取政府自建,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委托给实力雄厚的企业运营,第一年就实现收支平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007年,南山区首个村级博物馆“北头陈列馆”建成开馆,宣告南山区建设博物馆之区进入实质性阶段。为实现这一目标,南山区颁布了《南山区扶持非国有博物馆暂行办法》、《南山区博物馆接受民间办馆(展)管理暂行办法》,采取政府建馆、个人寄展或实施补贴等方式,建设了钟表翡翠博物馆和北头村、南水村村史博物馆,免费供游客参观;与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百旺信工业区等企业或组织合作,兴办了7个图书馆分馆,免费服务社区群众。

  为解决南山区人口密集、社会文体场馆数量少、收费高的问题,南山区加快了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投资2个多亿兴建的南山博物馆已经封顶,进入室内装修阶段,展览陈列设计也在同步实施;投资3个多亿的文化馆新馆明年初也将开工建设;占地面积4.1万余平米的西丽体育中心和5万平方米的蛇口体育中心改造工程,也在加紧推进;蛇口、粤海规划建设文体中心被列为2015年民生实事。针对北部片区文体场馆严重不足的现状,将原规划的东明博物馆改建为桃源文体中心,图书馆分馆资源优先向北部片区配置,切实提高场馆使用效能。全区还建有社区篮球场95片、社区舞台28个、社区健身路径280余条。

  如今,南山区文体设施已经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覆盖。随着南山区国际化中心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文体配套设施还在不断增加中,南山区居民的文体活动将日益增多和丰富。

  群星璀璨

  文化成果惠及市民百姓

  每到周六晚上,家住后海的张女士都会带女儿到海德广场,听每周一次的周末广场音乐会,风雨无阻。“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都有,而且不用花钱,我觉得很划算,对女儿也是很好的艺术熏陶。”张女士很兴奋。

  周末音乐会创办于2009年,是南山区公共文化活动中比较成功的文化品牌,每周六晚上都会在南山区商业文化中心区的中心广场以及全区10多个社区舞台和文化广场上演。参演的乐团来自全国各地,由专门的文化公司根据群众喜好和市场需求,策划和组织音乐会。

  “以前组织公共文化活动,都是组织者说了算,一厢情愿地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演出的人也就是文化馆或社团的演员,很少问群众需要什么,结果组织出来的活动群众不满意、领导也不满意。”南山区文体局一名工作人员坦言,这种“自产节目”并未降低活动的成本,政府不仅要养大批人,每组织一场活动还要申请一次经费、搭建一次舞台,造成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消耗。

  正是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让南山区文体局开始探索公共文化活动的新路径。2007年,南山区文体局在调研基础上制定了《南山区公益文化活动社会招标试行办法》,首次将社会招标引入公共文化活动,政府开始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我们首先会向社会征集活动方案,了解老百姓想看什么,然后组织专家综合评审,选出具有南山区特色的文化活动项目来,向社会公开招标。”南山区文体局工作人员介绍。

  一年一度的“南山流行音乐节”是南山区重点打造的又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时间跨度1个月,由流行音乐节开幕式、音乐风云榜颁奖盛典、草地音乐会和周末广场音乐会等组成,这也是政府主导、社会资源参与的惠民文化活动。南山区自2007年开始创办国际音乐周,几年来共举办各类音乐会百余场,观众达数十万人。从2013年4月开始改版为“南山流行音乐节”,与往年相比水准更高、规模更大、受众更多、辐射更广,市民均可通过网络取票或直接到社区广场免费欣赏,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现在,公共文化活动在南山区遍地开花,音乐、舞蹈、曲艺、戏曲、话剧、社区展览、讲座,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频频展开,“周末音乐会”“保利艺术讲堂”“青工文化快车”等成为深受南山区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实行社会招标这一创新举措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中宣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简报》上,以《深圳市南山区对公益文化活动实行政府招标效果显著》为题,进行了专门介绍,并荣获深圳市颁发的文化创新奖。

  在招投标引进文化产品的同时,南山区不断加大对本土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壮大社团发展。2010年初,南山区发布了《南山区文化艺术活动资助实施细则》,对注册(驻)于南山区的团体机构,在南山区范围内举办公益性演出、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均可申请政府资助。截至目前,共收到572个单位869个项目的申请,经评审,450个单位的520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达1900余万元。全区的文艺社团壮大到418个,涌现出一批如青年艺术团、民间艺术团、金彩霞艺术团、南山区粤剧团、雁南飞艺术团、枫景艺术团、开心艺术团等颇具实力的文艺团体。

  资助政策为民间文艺团体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为服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大量获得资助的文艺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的一些比赛中获奖:舞蹈《阿公阿婆去旅游》、《钓鱼乐》获2012年全国中老年文艺汇演银奖;少儿舞蹈《墨韵童心》获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银奖;快板《深圳行》获广东省第二届曲艺大赛一等奖;快板《托儿》获广东省第七届戏剧曲艺花会展演金奖;粤剧折子戏《芦花荡》获广东省首届粤剧粤曲大汇演银奖;摄影作品《义工在你身边》、《我的家园我清洁》获全国第九届“外来青工风采”摄影大赛优秀奖;书法《草书宋词条幅》、《小楷张九龄诗条幅》获广东省第十一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银奖。

  民间文艺社团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城市性格、城市气质的文艺精品。南山区青年艺术团创作的舞蹈类节目《走山》、南山区民间艺术团创作的新打击乐《城市节奏》,分别获得了第九届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获奖不是偶然,而是南山区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的结果。”南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军说。

  南山流“云” 文化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今年9月,西丽居民肖辉在手机上关注了一款叫做“南山文体通”的微信公众服务号。只要点开它,南山区的各种文体信息一目了然,还可以在网上报名、订票、订场参加各种公共文体活动。“南山文体通”集信息汇集、在线服务、意见反馈三大功能于一身,解决了公共文化活动信息不对称、设施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保障市民的文化权利,就必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标准化。近年来,南山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入领会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精神,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把科技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转变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传播手段、经营模式、消费路径,提高文化管理水平,构建具有南山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了提高群众对文化信息的知晓率和文化活动的参与率,南山区加快文化场馆的数字化建设。早在2008年初,南山区就率先设立了“南山文化网”,公布南山区公共文化信息,展示南山区文化地图,开通网络文化视频直播,实现与市民的在线互动。同时开发网上订票系统,对公益演出门票实行一个IP地址限量订票、分时段开放网络订票、网络订票与票房订票相结合等方式,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订票需求。

  为了让市民真正就近、便捷、充分地享受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南山区根据辖区公共图书馆现状,探索实行具有南山特色的“1+8”总分馆制,统一形象设计,推行标准化服务,实现一卡通用、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年接待读者250余万人次。2011年,开发了“南山区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完成项目公布、资质审核、项目评审、竞价、实施方案审核、合同备案等程序。至今,共组织了十八期招标,吸引近千家(次)优秀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877场,共节约经费2000余万元,打造了南山流行音乐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较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阳光普照 精英草根同在一片蓝天下

  2014年,“南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项目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经区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将建立南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机制,作为2015年区级重点改革项目。

  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南山区结合新的改革任务,规划和制定了社会化运作的“1+8”政策体系,即一个意见:《南山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指导意见》,八个办法:《南山区公益文化活动实行社会招标试行办法》、《南山区文化艺术活动资助办法》、《南山区高雅艺术演出低票价补贴办法》、《南山区群众体育活动资助办法》、《南山区社会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资助办法》、《南山区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及大型体育活动资助办法》、《南山区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办法》、《南山区博物馆接受民间办馆(展)管理办法》。

  “逐步实现政府管政策和规划,配置好资源,更多的服务让社会力量去做。”南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健说。

  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作让多方受益:招标购买的文化活动让市民得到品类繁多的精神享受;政府资助让社会团体有了直接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政府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低票价补贴打工者,使低收入人群也能欣赏到高雅艺术。2014年,南山区正式实施高雅艺术演出低票价补贴政策,鼓励剧院将偏僻座位拿出来作低价票,让低收入群众有机会欣赏高雅艺术演出。补贴范围包括戏曲、音乐、舞蹈、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等公开售票的演出活动;补贴对象为本区内300座位以上1500座位以下营业性演出主体,含场所经营单位、演出团体或演出经纪机构;补贴标准为剧院(场)设置为100元至300元区间的价位票,每张票将获得100元补贴;按实际销售的数量给予补贴,其中,1000座以上的剧院(场)补贴上限为3万元/场;其他的剧院(场)补贴上限为0.5万元/场。截至目前,已对68个演出项目106场次的19579个座位给予低票价补贴,群众购票踊跃。

  “文化项目要以老百姓是否满意作为标准。百姓喜欢的就是好项目,这样的项目越多越好。”南山区委书记姜建军表示,当前南山区文体设施场地不足的“硬伤”比较严重。要充分用好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自建、购买物业、城市更新等方式,加大对文体设施的建设力度,让广大市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文化权益。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