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解读评论

大众日报:当前山东戏剧创作现象管窥

发布时间: 2015- 10- 25 16: 36 点击次数:

  以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起点,近几年山东戏剧创作掀起了一个高峰,无论在创作数量还是作品质量上,均形成了现阶段成果的丰富积累。同时,政府支持下的智力与财力投入,也为一些基础不错的新作品提供了深入打磨机会,继而有可能使其锻造成为精品。然而不可否认,当前的戏剧创作环境之下,其实不乏各种功利的诱惑,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必要对当前山东戏剧创作现象做一阶段性反思。毕竟,只有当戏剧创作能够主动步入常态化道路并自觉实现品质的提升后,才能真正起到滋养人民精神的作用。

  适用于时代及发展需要成为山东戏剧创作的主流

  纵观当前山东戏剧创作现象,适用型生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及时反映时代和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成为山东戏剧创作的一个主要方向。从创作于各时期的《李二嫂改嫁》《红柳绿柳》《百姓书记》等优秀现代戏,到《丰收之后》《眷恋》《工人世家》等山东话剧,都是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作品。而由于这些立足于本土,反映时代律动的作品所获得的肯定,已经使其成为山东戏剧的一个创作传统并得到有效传承。

  当今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为戏剧创作者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展现生活的更多可能。因此如何进一步在立足本土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及时捕捉社会热点,或者最大限度地彰显现实意义,就成为既适用于时代又适用于发展需要的当前山东戏剧创作主流。以十艺节期间获得文华大奖的京剧《瑞蚨祥》、吕剧《百姓书记》、舞剧《红高粱》三部山东作品为例,均从不同层面表现出与现实的密切关联。其中《瑞蚨祥》虽非现代题材,但其反映商业文化的内核是与现实社会有着同步性的,同时,剧目对敬业、诚信、友善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体现出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而《红高粱》的立戏过程就反映出对社会热点的及时反馈。这部戏出现之前,由同一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东厢记》作为备战十艺节剧目在省内展演期间,曾获得国内多位专家盛赞,但是随着山东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一个文化热点,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舞剧《红高粱》,以绝对的题材优势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启动,并成为剧院倾全力打造的剧目。

  当然,从近年来山东戏剧创作的整体情况来看,现代戏的优势虽普遍大于历史剧,但也出现了一些不错的历史剧作品。比如剧种适用性比较宽泛的山东梆子,就推出了既叫好又叫座的《两狼山上》和《萧城太后》等历史剧剧目。

  从剧种适用性的角度看,山东地方戏中吕剧应最具优势。吕剧自《李二嫂改嫁》打开全国局面后,就凭借具有人民性的表现内容和贴近生活的表现形式树立起本剧种以现代戏见长的风格,近期则分别以获得文华奖的《百姓书记》和获得今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回家》等现代戏成果,延续了山东吕剧在全国的剧种影响。而对于相对影响较小的本土地方剧种,有一些也找到了适用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我省的本土剧种五音戏,前期就已开拓出“聊斋戏”的主要方向,并沿着这个最能显现剧种及流行地地域文化特色的适用型生产道路向前发展。

  山东戏剧创作的领域正在不断开拓

  在适用于市场方面,山东戏剧创作正在实践对创作领域的不断开拓。比如山东儿童剧创作曾以应对市场的敏锐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又以《向前 向前》《我的麦哲伦海峡》等剧目以及诸多亲子剧目,立足演出市场。同时话剧创作也从适用于当前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开始从之前的正剧为主向都市情感剧或小剧场话剧创作倾斜。另外一个戏剧创作适用于市场的例证,是济南方言剧的出现。这一介于曲艺和话剧之间的演出形式,先期以对省会济南市民观众所具有的艺术审美心理契合,开拓了演出市场。近年则以《泉城人家》《茶壶就是喝茶的》等剧,成功进入全国视野,成为当今山东戏剧创作领域中独特的一支。

  出于适用于时代的考虑,山东戏剧还催生出多方整合资源,共同推进戏剧发展的现象。2014年,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进入开拓新领域阶段,实施的首个实践项目,是与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合作,复排大弦子戏传统剧目《两架山》。这一项目,以省艺研院整合本院艺术科研及舞台各部门专业人员作为智慧和技术支持,联手菏泽演出方复排已在本省戏曲舞台消失多年的大弦子剧种为手段,进行了对传统戏剧遗产的一次恢复与重建。最终,推出了传统戏《两架山》剧目的成功复排、科研成果《寻百年之声 传文化之脉》的出版、纪录片《扯不断的大弦子》的制作播出三位一体的成果。而在201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申报工作中,山东全省除去专业院团出品的剧目以外,由艺术院校和民营资本参与生产的作品并不在少数。就目前正在举办的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展演来看,参演节目中也有来自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舞剧《风筝》。这一切,不但为山东戏剧创作开拓了新途径,更注入了适用于时代的新内容。

  无疑,戏剧的适用型生产有着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这种“适用”如果仅以某种目的性为目标指向,就很容易使艺术创作产生偏离。比如一些基层民间剧团,由于自身艺术素养有所欠缺加之创作力量并不过硬,只凭一知半解地“搞艺术”,就极易导致戏剧作品质量不高,不但无法对当地观众起到艺术审美的引领作用,还极易导致大众审美取向的下滑。其中那些一切从市场出发的作品,不注重艺术本体,甚至哗众取宠,品质低下之作会不可避免地时有出现,严重影响到当今戏剧事业的整体发展。而对于一些有实力的艺术生产单位来说,过于强调目的性的创作,则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其中,就存在着一个选择性拿来主义的问题。

  “拿来”能否真正化为我用?

  在艺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新技术手段频繁更新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山东,全国戏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着拿来主义倾向。其中有不少作品是花巨资聘请国内著名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甚至主演来完成,完全脱离了剧目主体生产单位的根基。还有一些作品的创作,则单纯是为了“创新”而盲目拿来的,从而沦为不伦不类的“大杂烩”。究其原因,底蕴的欠缺、视野的狭窄以及观念的局限等都会导致这种文化上的不自信和不自醒。当然,戏剧作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舞台呈现,确实需要带给观众完美的艺术享受,但是这种“拿来”是否能真正化为我用,又在“高精尖”制作后是否有能力作为艺术作品延续,还有待于观察。

  另外就山东省内来说,当今不少剧目在创作上不但存在着跨剧团,并且存在着跨剧种的主创人员同质化倾向。这种全省范围内的拿来主义,暴露出各地艺术生产单位创作队伍的不健全。实际上,戏剧创作在全省范围内的拿来主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戏曲改革工作中就普遍存在,当时的山东省戏曲工作组集中了全省的人员优势,曾奔赴全省各地指导创作。也正是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一些基层剧团得以实现变“拿来”为我用,自觉完成了剧种和剧团建设。反观当下创作中的拿来主义,不乏纯功利性的、单纯依赖外援的一次性“拿来”,如此这般,将无法实现当年在优势力量“传、帮、带”作用下形成的自我建设目标。

  鲁迅先生在他的《拿来主义》一文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识,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在戏剧创作中,只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才能成为精明的拿来主义者,也才能真正促进山东戏剧创作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当前的山东戏剧创作有成绩,有问题,而其中一些现象颇值得引起思考。毕竟对于已经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客观面对,冷静反思,才能做到积极改正,也才能促进戏剧自身的完善化建设。

  (作者: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孙海翔)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