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被列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土桥闸遗址保护维修工程即将完工。土桥闸遗址位于梁水镇土闸村,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是当时运河上的重要水利设施。今年4月,与阳谷七级码头、济宁南旺分水枢纽遗址作为一组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0年8月—1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土桥闸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
土闸由青石堆砌而成,结构基本完整,包括闸门、墩台、东侧的月河及运河两岸的进水闸、减水闸等组成。该闸闸口宽6.2米,深约7米,燕翅宽56米,底部采用木质梅花桩、碎石灌浆等固基技术,闸墩砌石采用燕尾扣连接,整个工程设计合理,施工精心,虽历经数百年,仍非常坚固。发现明代运河管理的“抚院明文”碑刻一幢。在清理河道过程中发现了丰富的瓷器、陶器、铁器及大量的铜钱。瓷器以青花瓷、青瓷、白瓷为主。年款标示以明清时期为多,为研究该时期的陶瓷提供了丰富的标本。此外发现的铜钱里面,存在日本“宽永”年号的铜钱。土桥闸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运河漕运历史及水利工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有效保护这一重要水利设施遗址,今年8月,在省文物局的支持下,聊城市委托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制定了《土桥闸保护维修方案》,由曲阜市华夏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对土桥闸进行系统修复,工程投资120余万元。维修工程内容包括遗址的现状整修、防护加固、局部修复保护。维修工程首先对古闸底部梅花桩进行了修补,部分木桩暴漏后腐朽严重,对缺损木桩进行了更换、夯实。清除了闸体上部的大型树木,防止根系进一步损坏古闸。对外鼓石块进行重新安装;使用大量青石对缺损石块进行了修补,石块上凿刻燕尾槽,并按原有燕尾扣形制制作了大量燕尾扣,使石块与石块之间相连,形成一个整体。闸体内部使用三合土逐层夯实。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人员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严格执行设计规定,保证严谨的管理,始终把工程安全放在首位,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目前,维修工程即将完工,届时土桥闸在恢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还将承担起输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部分水源的重任。
责任编辑: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