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城郊兴起“采摘游”
发布时间:
2011-05-24 09:44
点击次数:
每每谈及城乡结合部的农业发展,人多地少的发展困境总会让话语中带几分尴尬。在莱芜市莱城区张家洼街道,人多地少的城乡结合部却促成了另一项产业的悄然兴起。
为了增收“种大棚”
走进莱芜张家洼街道小洛庄村,21个冬暖式大棚格外抢眼。“当时挣钱的法子想了不少,选来选去我们选择了种大棚。种大棚可以实现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淘金’的梦想!”小洛庄村党支部书记卜宪胜介绍6年前村里种大棚时的初衷。
小洛庄村曾是张家洼街道有名的人多地少村,在街道农技站帮扶下从寿光等地请来了老师,办起了大棚种植培训班。“两委”班子鼓励村民“结对子”,以应对种大棚的风险,实现集约经营。“城里赶早市、村里赶大集”,这种最初的销售方式让村民的腰包变鼓了。一年后大棚数量从最初的3个变成8个,直到今天的21个。
生活区的“菜园子”
“鲁矿的工人吃菜、吃水果都特别讲究,贵点没事,得保证新鲜!”在白龙店村的大棚外,一位种植大户告诉笔者。鲁矿集团在张家洼街道建矿40年,随着企业的发展,生活区也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30000人规模。生活区的居民在集市上对一批批新鲜的蔬菜水果“寻根溯源”,找到了白龙店、小洛庄的果蔬大棚。
“赶集”变成了“赶大棚”,生活区的居民不用动手就轻松拥有了共同的“菜园子”。口碑相传,种大棚的村民不用赶集上店愁销路,顾客上门来采摘。村民们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收益。
“无心插柳却成荫”的“采摘游”
“种大棚”还是农业,张家洼街道的大棚种植户们还没有想到要与旅游“结亲”。但大棚里却一天天地热闹起来,常有城里的人来“采摘游”。
“听亲戚说这大棚里的果蔬新鲜,还能自己采摘,一家人就趁周末到大棚来了。在一家人增进交流的同时,我还能长见识呢!”在白龙店孟昭普大棚里,家住城里的张其辰小朋友说。
城里来的客人在大棚里停留的时间增加了,直接效益就是销量的增加,以至于大棚有时会出现果蔬“熟不下来”的情况。“采摘客”带来的是每个大棚年均四五万元的收入。
提到“采摘游”的未来,张家洼街道办事处主任亓军杰介绍说:“现在的发展水平总体而言仍比较低,以后会进一步激活发展潜力。重点之一是在‘采摘游’配套建设、种植品种多样化上下功夫,力求让城里的客人在大棚里停留得更久一些;二是引导‘采摘游’向风光更秀美的青杨行水库推进,打造水产捕捞、果树种植等全方位的‘体验式’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