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王智炳之前,记者曾小心翼翼地向导游询问,道长会接受采访吗?没想到,真正来到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大基山,来到王道长面前采访的时候,竟十分地配合,令记者很感动。但是还是为打扰王道长的清修说一声对不起,也希望王道长能够把1800多年的道教文化传承下去。
照片中的这位道长叫王智炳,道号天水子,道从全真华山派,是“不语先生”郝大通门下的第19代弟子,今年65岁。当记者走进他做道场的大基山泰山圣母祠的时候,他正在伏案咏经。
16年前遁入空门
随行的导游告诉记者,道家人有“道不言寿”的说法,可是当记者问及王道长入道时间时,他还是笑着告诉记者,已经16年整。
出生于辽宁大连的王智炳从小就与道有着不解之缘。“我们家旁边有一座山叫白云山,在这个山上有个道观,当地人称为白云观。”幼年时代目睹道长、道姑修行的王智炳告诉记者,对于道,是自己从小就有的一种自然信仰。16年前,他告别红尘进入道门修行,从此也跟爱人以及三个孩子失去了世间的牵连。
16年间,带着一颗清静无为的心,王智炳去过的大大小小道观已经近百。“我自己也数不清了,但是从2005年到2010这五年间,我呆的时间最长的还是莱州。”
5年驻守大基山
2005年,王智炳从栖霞的太虚宫来到莱州大基山。
“那年是我第一次来到大基山,觉得这里不管是空气还是环境、气场都非常好,适合清修,所以就留了下来,在泰山圣母祠做道场。”熟悉大基山的人肯定知道,这座山自先秦至清末一直有道家在此山谷中修炼,故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道士谷。
据记载,早在汉时在此修道的王昌安就被尊为了国师,十六国时的成公兴则被世人供奉为大神,成公兴的高徒寇谦之更成为了北天师道之首。在魏晋南北朝时,这里便成为道家弟子向往的仙域,成为他们炼丹修性的悟道圣地。金末元初,道教盛行,全真教兴起于胶东,这里便被全真道徒选为了修身养性的洞天福地。那年,全真教随山派的创始人刘长生奉金章宗御旨,在谷中创建先天观,并在这儿韬光养晦,修真终生。后来,丘处机亦来到了这里,他用超人的智慧把全真教经营得风生水起、盛极一时,山上的道观争相笋起,大基山成了道教信徒的一统天下。正是千百年来道家子弟在大基山世代修行累积的气场,也孕育了这座山别样的心性。这也恰好验证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每天都是新界
5年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我们来说可能非常的短暂,但对于王智炳来说,却是每天一个新界。早晨5点,当山中的空气还略微清凉的时候,王智炳已经在开始静心。8点钟,会准时上山到泰山圣母祠。“这里的游客很多,大多数是中年人和老年人,也有年轻的夫妇前来祈福的。”望了望眼前的经书,王智炳缓缓的说,经常会有游客山上来,只为祈求片刻的宁静。也有很多是来寻求倾诉,向他讲起遭遇的缕缕烦心事,讲完后往往会沉默不语,而后带着一颗淡定的心下山去。山中郁郁葱葱的森林奇树,安抚了一位又一位游客的心。
在王道长修道的16年间,结识了很多弟子,帮助很多凡人化解尘世烦苦。采访到这里时,导游提出请王道长讲一讲自己的传道施教的故事。王道长默默的说道:“2006年吧,我去青岛崂山修行,这个人来自青岛胶州,生意失败、父亲又得了癌症,媳妇在家里刚生下孩子不到2个月,在多重压力下,他有了轻生的念头。”王道长在得知后,用了4、5个月的时间来开导他,帮助他放下思想包袱,重新拾起生活的自信,终于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后来,慢慢调整心态,生意又拾级而上。
遁入空门再来看红尘中人,不仅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当记者问及王道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来此寻求心静?王道长回答, 看得重反而易失去。用善良的心看淡一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