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大年三十,
上午9 :00,游客集合。
11:00,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龙口南山养生谷),入住。
11:00,蒸饽饽。(建议在养生谷餐厅)
12:30,在农家乐体验农家饭。
下午14:00,游客各用浆糊贴春联(建议贴在游客住的房间门口)。
15:00,请财神。(建议从宋家大院迎回游客住的房间)
16:00,包饺子。(建议在养生谷餐厅)
18:00,吃年夜饭,吃饺子。(建议在养生谷餐厅)
20:00,游客团做在农家看春晚(建议在养生谷文化中心),吃宵夜。
24:00,守岁(建议在养生谷文化中心),等待午夜钟声敲响。放鞭炮(建议在养生谷广场)。
第二天,大年初一
上午8:00,参加村里组织的祭拜活动(建议在宋家大院),祭拜天地神灵。
9:00,给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老人或者孤寡老人拜年(建议在南山村敬老院),并送去事先准备的礼物,并和老人聊天。
12:00,游客们团体吃农家饭。
下午15:00,看扮耍(建议在南山景区)。
18:00,吃晚饭。
19:00,村中放烟花,游客在文化广场看烟花(建议在养生谷广场)。
第三天,大年初二
上午 8:00,吃饺子。
9:00,观看民俗表演(建议在南山景区)。
12: 00, 吃农家饭。
14:00,送财神。
下午返回。
主要活动简介
蒸饽饽,胶东年前家家户户忙活做“饽饽”,胶东话馒头叫“饽饽”。过年做的“饽饽”当然是与平时做的不一样的,有“枣鼻子饽饽”、“枣囤子饽饽”、“岁饽饽”、“鱼饽饽”等几种花样,而切还要做一些“大包子”、“糕”、“豆包”,以做过年期间的供品和食用。用模子做出鱼莲子儿、寿桃等造型的馒头,蒸枣山,出锅后在白花花的馒头上点上红点。 “枣囤子”、“枣鼻子饽饽”是在顶端按一颗红枣的园饽饽。“岁饽饽”和“枣囤子”差不多,只是头上顶的是一粒花生米。而“糕”是里面包着煮熟的糯小米的饽饽。“豆包”就是豆沙包了,只是里面的馅却是把煮熟的红豆捣碎,和上白糖自家做的,在过去还要掺上些切碎地瓜干的。
做神虫,上面的图是胶东过年蒸的面塑,面塑中的典型就是“神虫”,又分“大神虫”、“小神虫”,“小神虫”要一对一对地分别放在面缸、米缸、菜盆、冰箱里,意味着来年米缸、面缸不招虫子,寓意天天有菜吃。而“大神虫”则是做一对留做“二月二龙抬头”时才能够吃,则象征着来年大人生机勃勃、事业有成,小孩努力学习,成绩出众。
贴春联,大门上贴上“门对子”和“福”字,正对着大门的墙上贴上“出门见喜”,屋里贴上“春节大吉”“新年如意”,面缸粮仓上贴“五谷丰登”,水缸上贴“源远流长”,马槽猪圈鸡窝贴“六畜兴旺”。还要在上门框贴一溜“天境”,在大门的两边和草垛上插上“吊子”。“吊子”据说是为先人们准备的马鞭子,在“送年”时要拔下烧掉,意为送先人们骑着马走了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或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寓意福到了。
包饺子,胶东习俗大年三十必须要包饺子,吃饺子。包元宝(类似于饺子,把饺子的两个角弯曲再捏到一起)。煮饺子的水一定要比平时多放许多,取来年日子“绰绰有余”之意。还不能说下饺子,要称“清水煮白银”。饺子煮碎了,不能说“碎”和“破”,要说“挣”,就是挣钱、发财的意思。为了图吉利,人们还在十来个饺子里包上铜钱或者红枣,成为“大钱饺子”,吃着了的就标志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大发财。
请财神,胶东习俗午夜还要到街上发纸请神,其中最重要的是请财神(有的村是正月初五请财神)。财神除赵公明(《封神榜》中的人物)为正财神外,还有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公及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等,以信仰正财神、武财神的为多。灶马头上印有该年度财神的方位,按其指示的方向,到村外空旷地带,摆上供品盘子,焚香、叩拜、烧纸;去时带一个升(粮食量器),回来时抓一些石块或者土块放进升里,别回头看、别说话,回来把升放在供桌底下,财神就跟着到家了。
看春晚,每年过年看春节晚会已经成为胶东春节过年的主要活动。
祭祀上坟,傍晚,本家的男儿们汇聚到一起,拿上纸香鞭炮去“上坟”恭请祖宗先人们回家过年了。到了坟上,燃放鞭炮,給坟头压张新纸,焚香烧纸祭奠磕头,说一声“先人们,跟我回家过年了”,便往回走。
拜年,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扮耍,扮耍是一种娱乐活动。初一这天一大早,男女老少走上街头,演活报,耍大戏,不亦乐乎。扮耍内容很杂,包括耍狮子,过去有南竹岛的海带狮子、北竹岛的缦麻狮子,耍的乱纷纷的一地海带草和缦麻,不少稍上点年纪的人仍记忆犹新。扮耍还包括必不可少的跑旱船、跑毛驴、踩高跷、扭秧歌、打花鼓等等,一波一波的,类似一个个方队。这些方队的前面有一个领头的。这打头的手执一根木杆,用花纸包着,忽手上忽脚下忽腰间忽背后的耍,称为“磕花棍”。磕花棍的先开开场子,有的开场词诙谐幽默,几成经典,让不少威海人记忆犹新:“说我诌,我就诌/房子顶上撩(方言:挖)水沟/水沟帮我栽柳树/柳树梢上结葫芦/结个葫芦破两半/拿到东庄去要饭/东庄给了碗冷面汤/西庄给了碗冷干饭/走到门口磕撒了/公狗子吃,母狗子看/巴狗子气的乱打转。”
送神,就是送无家无业的外来神灵,自家的待过十五才走,在这几日要一天三顿饭烧香并用饭菜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