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市资讯

打造宜游宜居休闲烟台

发布时间: 2011-01-24 15:19 点击次数: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建设旅游经济强市为总抓手,进一步昂扬斗志、振奋精神,加大力度、狠抓落实,旅游业呈现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回顾“十一五”,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被赋予战略性支柱产业全新定位,以国内旅游为基础,国内、入境、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产业综合功能不断强化。
   一是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预计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63.85亿元,比“十五”分别增长118.76%和171.3%,预计位列全省第二;海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6.95%和22.1%。2009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全市旅游业以为化“危”、转“危”为机,逆势上扬、强势发展,旺季甚至出现“一房难求”、“一票难求”的景象,成为撬动消费的有力杠杆之一。全年共接待游客28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和19.8%。今年以来,抢抓世博会机遇,以“会”促游、以游展“会”,开展“观世博•游烟台”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市预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8.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92%和20.01%;分别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127.2%和179.2%。
   二是旅游形象显著提升。在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及上海、北京等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旅游促销活动,在市内成功举办国际葡萄酒节、中国国际美食节、全国千家旅行社买家大会暨同程网全国会员大会、环渤海16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年会、“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等大型节会,与海内外重点旅游市场新闻媒体、大旅行商、著名旅游机构加强合作营销,“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深入人心。“十一五”期间,我市获得2010中国最佳休闲城市、2010中国最好客休闲城市、2009年度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2010中国十大夏季避暑城市等殊荣,通过旅游形象展示了我市良好的投资、创业、宜居环境,有力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产品体系实现突破。“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旅游投资320亿元,是“十五”的 4.6倍。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记旅游项目165个,计划总投资1528亿元,其中在建项目61个,总投资645亿元,位居全省首位。张裕国际葡萄酒城之窗、中粮南王山谷君顶酒庄、蓬莱三仙山、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等投入运营,大南山生态景区、雨岱山渔人码头等进展顺利,港中旅、韩国三能、香港宝龙、喜来登、华美达等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和饭店集团进驻我市。烟台滨海度假列入首批12条国家旅游线之一,由国家旅游局向全世界推介。全市各级在完善传统旅游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高端旅游,精心打造滨海、葡萄酒庄、温泉、黄金、乡村、高尔夫等特色产品集群。游艇俱乐部、旅游房地产、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葡酒文化之旅,高尔夫之旅,“慢游烟台”、“夜游烟台”线路,济州岛包机等产品和线路独具特色,备受市场追捧。
   四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目前,全市正式对外开放旅游景区从2005年末的64家增加到90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从2家增加到13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省级以上工农渔业旅游示范点从7家增加到31家;星级饭店从72家增加到9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从3家增长到5家;旅行社从186家增加到214家,其中出境组团社8家;南山国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获得赴台旅游组团社资质,填补我市历史空白。同时,旅游车船、旅游商品、星级餐馆及旅游信息化网络、集散中心等服务设施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支撑力和承载力明显增强。围绕载体建设,创建多个产品富集、链条延展、总量膨胀的旅游度假区;其中,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9个,占全省总量的41%,居全省首位,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产品上档升级,积极开发休闲度假产品,高端游客不断增长,休闲度假的比例达到30.8%;游客在烟停留天数延长,综合消费增加,入境游客平均停留4天,人均天消费达196.9美元;国内游客平均停留3.02天,人均消费达913元。围绕完善产业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更加全面配套发展,薄弱环节得到强化,其中购物消费占到游客总消费的五分之一,在全省率先设立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运作。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体系,不断完善城建、交通、景区、酒店、公共标识等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和城市形象显著提升。我市旅游业由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特征进一步凸显。
   五是带动作用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就业机会多、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彰显。人流的集聚带动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序流动,在全市保增长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业成为促进消费的“动力产业”。开展“山东人游山东、烟台人游烟台”、温馨烟台贺年会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旅游消费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的优势,放大了综合消费,首届温馨烟台贺年会就实现综合收入同比接近30%的增幅。成功举办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美食节、龙口南山长寿文化节、长岛妈祖文化节等旅游会展节庆活动,2009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参会参展总人数达10万多人,实现旅游总收入7.1亿元。旅游业成为惠及民生的“黄金产业”。 实施“旅游下乡”工程,建设农业旅游采摘示范点12处,全市农(渔)家乐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变了农村面貌,提升了农民素质,使广大群众不离土、不离乡,就实现了增收乃至脱贫致富。旅游业成为扩大就业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万人,涉旅从业人员达50万人。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有效扩大了就业。旅游业成为提升素质的“和谐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市每年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近3000万游客,他们在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良好的生活习惯,客观上推动了我市居民素质的提升,提高了幸福指数,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
   六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大力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管理,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品质旅游、伴您远行”等活动,实现无形服务标准化、标准服务优质化、优质服务大众化。规范治理旅游市场,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和诚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净化了旅游市场环境,塑造了良好的旅游行业形象。涌现出全国文明导游员、全国“名导进课堂”工程名导、“好客山东”旅游服务金奖获得者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中国国际葡萄酒节、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等一系列大型国际性活动中,旅游行业展示了良好风采,得到中外来宾的广泛赞誉,为魅力烟台增添了光彩。
   七是人才建设成绩斐然。实施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培训模式,以培训作为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抓手。“十一五”期间,举办两期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高级培训班,举办4期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南山集团成为全国首批旅游人才建设示范基地。全市共有持有IC卡导游员3827名,是“十五”期间的3倍。在全国率先打造职业化导游团队,全国导游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业内会议在我市召开,职业化导游建设经验得到国家旅游局推广。今年又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20名精英导游员,形成一支拥有硕士、双学士、学士多层次学历结构,兼备俄、日、韩、英等多语种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全市职业化导游团队的标杆和领跑者。
   八是发展环境宽松和谐。“十一五”期间,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转方式调结构先行产业,旅游业发展首次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全市成立了旅游业发展协调促进委员会,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5年间,市委、市政府两次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及一系列旅游专项文件。“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氛围异常浓厚,南山、张裕、交运等大集团公司纷纷成立旅游集团,社会各界对旅游业发展空前关注。

编辑:文旅厅信息员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