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市资讯

枣庄:创意旅游注入城市转型升级动力

发布时间: 2010-08-07 17:39 点击次数: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近年来,枣庄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围绕建设旅游大市、强市的奋斗目标,将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役之一,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支柱产业,作为实现枣庄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大突破口来大力培育,通过清晰的旅游规划、精巧的旅游策划,创新开展了枣庄二日游活动,全力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旅游品牌,助推城市转型。

    一座资源枯竭城市的被迫选择

    枣庄因煤而兴,是典型的煤炭工业资源型城市,采煤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宋朝,建国以来,枣庄市是全国重点煤炭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基地,素有鲁南“煤城”之称。但是,随着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枣庄市煤炭资源日渐衰竭,枣庄城市发展进入矿产资源衰退期,经济发展滞后,其经济总量几乎到了全省倒数的尴尬境地,随之引发的民生保障、结构调整、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压力日趋增大。2009年,枣庄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危险,枣庄市清醒的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迫切要求,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明智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枣庄市在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并快速成为后起之秀上进行思考,更准确地说“如何从全国旅游业发展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成为他们思考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枣庄二日游活动应运而生。此项活动突出“建立渠道、完善功能、规范市场”三大重点,围绕“提高游客过夜率、拉动综合消费”关键点,坚持“全方位宣传、全社会参与、全领域监督、全过程管理”的原则,把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公园、冠世榴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市内的13个景区打包销售,推向全国市场,同时组织全市36个责任单位,对口承包全国36个城市,宣传推介枣庄旅游资源,引进客源市场游客。

    一次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

    枣庄二日游活动之前,许多普通枣庄市民认为,枣庄没有多少特色旅游资源,并且周边有泰山、曲阜等多个知名旅游品牌,不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就在二日游活动之初,仍有一些市民在网上刊发枣庄没有搞旅游的基础的质疑帖,对“不具备”旅游资源的枣庄市通过二日游活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推树“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提出疑问。
    枣庄究竟缺不缺少旅游资源,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枣庄市市长陈伟就是这个“实践”的重要践行者,一段时间内,他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开展调研、挖掘、整理、归纳等工作,处处找旅游、处处讲旅游。在他的带领下,许多网民开始发布身边的历史遗迹、传奇故事等旅游资源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挖掘整理之后,枣庄人民才发现,原来枣庄不缺资源,只是一直拥有却没有善加利用。枣庄历史悠久,拥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境内的北辛文化是迄今为止黄淮地区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是我国古都城分布最密集的两个地区之一,境内的偪阳古城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古水城;2700年的运河文化,境内最早的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拥有运河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台儿庄古城;130年的工业文化,我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在这里诞生,并发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股票;枣庄先贤辈出,孕育了中华科圣墨子、造车鼻祖奚仲、善国之君滕文公、招贤纳士的孟尝君、自荐脱颖的毛遂、凿壁引光的匡衡、《金瓶梅》作者贾三近等众多历史名人;枣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我国最大最美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微山湖湿地,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十五万亩“冠世榴园”;枣庄还有台儿庄大战纪念地、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红色精品景区……一个“不具备”旅游资源的城市,突然迸发出如此多的精品旅游资源,用枣庄人自己的话说:我们挖到“宝藏”了,这比发现几个煤矿更有意义!

    一场创新、创意的生动实践

    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发展,仅仅依靠旅游资源是不够的,只有把旅游产业做成创新产业、创意产业,做强做大旅游营销,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基于这一认识,枣庄市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精心运作,谋划旅游市场营销新模式,在提出“建立渠道、完善功能、规范市场”三大重点和“提高游客过夜率、拉动综合消费”的设想下,根据城市距离、交通方式、人口、经济总量、出行习惯和“二日游”自身的特点,在全国选择了66个重点城市,并划分为三级客源市场,分别安排枣庄各区市、部门打出“微山湖畔又见千年古城台儿庄”、“天下第一庄”等旗号,分头宣传推介“枣庄二日游”活动,同时配套政策措施,最大程度地吸引客源市场游客。枣庄市委、市政府明白,在发展服务业四篇文章: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中,枣庄只能选择“人流”,有了人气,自然的就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市场,市场就会推动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就会带动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的提升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种鲶鱼效应。
    为了吸引客源市场游客,枣庄二日游各责任单位强化旅游宣传,突出旅游策划,全面开展“地毯式”落地宣传,截至目前,枣庄市共赴各客源城市宣传促销1000余次,举办各类宣传推介活动2000余场次,枣庄二日游宣传材料抢占了客源城市各大媒体,枣庄二日游唱响了大江南北;以旅游大活动为载体,招揽更多游客,二日游活动开展以来,枣庄市先后举办了央视明星足球友谊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薛城站赛事;南京电台主持人与市民相约枣庄;走红色革命路?扬英雄儿女情;红色旅游自驾行等众多活动。目前,枣庄二日游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枣庄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9亿元,其中接待过夜市外游客15.3万人,旅游专列、包机、组团自驾游实现了零的突破,住宿餐饮、旅游业税收增长38%。今年以来,枣庄已经迎来了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5市旅游专列,连云港、临沂、青岛、北京等30座城市开通了“枣庄二日游”直通车,共接待二日游游客  万人次。

    一座千年古城的破茧成蝶

    一座旅游城市的兴起,需要树立起自己的旅游名片。枣庄选择了台儿庄古城建设。
    历史上的台儿庄曾是一座商贾云集、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秀美古城,是明清时期运河最繁荣的一座运河古城之一,当时每年漕运粮食约400万石,过往船只7700余艘,“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时,亲自御笔写下“天下第一庄”;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座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工遗存完整的运河古城,城内留存有3公里明清时期的古运河,被世界旅游专家称为“活着的运河”;是中西文化、南北文化的汇聚地,城内集八种建筑风格于一体、七十二庙宇于一城。二战前台儿庄古城曾完整存在,1938年台儿庄大战在这里发生,炮火摧毁了这座古城,目前现存建筑上,还留有当年激战时的累累弹孔。
    为传承灿烂的古运河文明,加快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枣庄市委、市政府借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机,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原则,以“运河文化、鲁南文化、大战文化”为核心,于2008年4月,正式启动了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关于重建历程,陈伟曾有过这样的感言:“台儿庄古城是在浴火中重生的城市,而这座古城的重现却来之不易。可以说,这座古城是抢出来的,挖出来的,创出来的,换出来的。”台儿庄古城恢复重建,使得千年运河上多了一处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以及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处明清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码头,还有一处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今年5月1日,台儿庄古城1期“繁荣街”建成对外开放,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古城“泰和楼”景点奠基,台儿庄古城被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必将吸引众多的旅游投资,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编辑:文旅厅信息员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