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市资讯

济宁东大寺悠悠600年熠熠生光辉

发布时间: 2010-08-20 09:57 点击次数:

    ●全国伊斯兰教五大清真寺之一●“龙首”式样中国宫殿式伊斯兰建筑群位列全国清真寺之冠●中外建筑学专家研究中国古建筑特别是清真寺古建筑弥足珍贵的蓝本●我国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济宁古运河穿越繁华的市区,一路蜿蜒,在小闸口处,一座铁桥跨河而过。由东向西走下铁桥,便赫然可见一片宏伟的古建筑群,这里,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宁东大寺。近日,这座历经600年风雨的穆斯林古建筑群被列入2014年大运河世界申遗点,这也是我市继南旺枢纽工程之后又一处古建筑世界申遗点。 如今,古运河依然在不歇地流淌,竹竿巷深处的东大寺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日光下依然熠熠生辉。走进古寺,我们会触及到历史的足迹,追寻到古运河畔那份过往的繁华。
    专家考证:寺院木构建筑群位列全国清真寺之冠
    济宁东大寺位于济宁市中区古运河西岸,坐西向东,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礼拜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济宁东大寺静静地伫立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地带,尽管它身旁的古运河水早已不复往日的清澈,竹竿巷也失去了昔日风采,而东大寺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却历久弥新,依然是那样金碧辉煌,它的一砖一瓦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诉说着一代代穆斯林们不变的信仰。
    从建筑规模上,它是全国伊斯兰教五大清真寺之一。东大寺的正门口,那朱红的木栅栏门,似在守护着一院的美景。但“满园春色关不住”,苍翠的植物,炫目的琉璃瓦,凸显老寺的古朴幽雅。寺院共分三部分,依次为序寺、大殿、望月楼。序寺部分主要有石质碑坊,又称“日月坊”,有南北讲堂各6间。寺院的中心部位是主题建筑礼拜大殿,此大殿是最具代表性的斗拱、梁架型清真寺木构建筑,整座大殿有卷棚、前殿和后窑殿三部分,以勾连搭形式组成。殿内以40根朱红的通天木柱和12根石柱做支撑,后窑殿为3层楼阁,上部为六角攒尖式窑顶。窑顶峰折陡峭,起伏错落,檐下斗拱罗列,翼角飞翘,覆黄绿色琉璃瓦,顶嵌青铜质鎏金宝瓶,流光溢彩。7间15檩,由24根两围粗的木柱支擎,上为卷棚式,由黄绿色琉璃瓦覆顶,顶脊和8条垂脊饰以龙纹鸱尾,殿顶嵌着铜质镏金宝瓶。大殿四周窗棂,全用金丝楠木作阿拉伯文组成花方图案,堪称木构清真寺杰作。礼拜大殿后的望月楼,是一座3层阁楼,砖木结构,以精巧玲珑著称。上覆六角形盖式楼顶,后门楼和后牌楼重重叠落,亦为木构建筑的典范。
    整个东大寺均为木构建筑,规模巨大,气魄雄伟,重重迭落、布局严密,结构合理,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全寺面积6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18平方米,是一所“龙首”式样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建筑群,位列全国清真寺之冠,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宗教文化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已故著名古建专家梁思诚曾专程来此寺考察,给予高度评价。
    济宁东大寺建筑群,不仅是中外建筑学专家研究中国古建筑特别是清真寺古建筑弥足珍贵的蓝本,而且是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家开启艺术智慧和灵感的教科书。
    艺术风格: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
    济宁东大寺的整体结构属于汉文化的 “宫廷式”,但布局上又完全符合伊斯兰教清真寺的要求。石坊、门楼,雄伟壮观,殿前邦克亭、殿后望月楼为清真寺不可缺少的重要建筑物,排列有序,主体大殿坐西朝东,殿内的彩绘艺术精美绝伦、富丽堂皇,殿内的彩绘是依照伊斯兰教风格,全用花卉、几何图案或阿拉伯文,显示出中国伊斯兰装饰艺术的特色。为了突出伊斯兰风格,又带有汉文化风采,前后门八字墙及照壁两侧,分别镶嵌琉璃烧制的二龙戏珠和凤戏牡丹,前后照壁,各有两面,直径80公分,绿色琉璃的圆形阿拉伯文图案。寺内除有多筒阿汉一体的碑碣外,还有40多块经过艺术加工美化了的阿拉伯文石碑。
    穿过大殿右侧的月亮门,进入第二进院落,为第三部分,由望月楼、水房(沐浴室)和后门组成。望月楼位于大殿之后,两层楼阁,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飞檐斗拱,顶覆绿色琉璃瓦,脊饰龙凤花卉。门旁有一对刻有明朝花纹的门枕抱鼓石。
    寺内石雕龙凤前后对映,石坊,前山龙柱,望月楼凤柱,皆是高浮雕艺术之精品,尤其是两根汉白玉石柱,透雕“凤穿牡丹花丛”,给人一种呼之欲出之感。照壁上覆琉璃瓦,下有宽大精致的须弥座。中心壁面镶嵌着“二龙戏珠”、麒麟走兽。寺内存有大量贵重文物,清代的香炉,明朝手抄本《古兰经》,分别保存在北讲堂和由马永才教长收藏,在卷棚下有乾隆下江南,巡察东大寺休息时留下的一块 “龙墩”,至今保存完好。
    文革期间,东大寺遭到人为的破坏,序寺部分已毁掉。1980年重修,逐渐恢复原貌;1982至1984年,先后由当地政府投资四十万元进行修缮、翻建。1995年架起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伊斯兰教风格的悬索桥,横亘在古老运河上,正对东大寺的大门,与古寺遥相辉映。1999年政府资助二十万元和乡老们捐资,被毁坏的邦克楼,又重新恢复建设,是年竣工。进入2000年,对脱落的彩绘、釉漆、腐朽部分,进行维修、重修、大修。新建了两座碑亭、碑林、阿拉伯文艺术碑廊,油漆彩绘了全部建筑,安装了避雷装置、防雀网,恢复了前龙、后凤琉璃照壁。济宁东大寺1985年被公布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示教义:倡导和谐与和平之道
    明代初期洪武年间,为纪念作战有功的两位回族将领常遇春、胡大海,在济宁始建礼拜寺。明天顺三年(1459年),在原礼拜寺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清康熙(1700年)年间,再次进行扩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登岸视察,钦赐再次重修,始具今日之规模。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时,外族入侵,战争频仍,阿拉伯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十分期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伊斯兰教,其基本信条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安拉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其教义的核心是倡导和谐之道,和平之道。无论从寺院的建筑风格以及匾额、楹联、碑刻上,还是和阿訇的交谈中,济宁东大寺都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崇尚和谐和平的教义。
    一进寺院大门,汉白玉的石牌坊云板上日月图案,雕功如神,遍体生花。正中顶端有一石刻宝瓶,两侧各飞出一团白云,分别托着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日月同辉,吉祥如意,寓意穆斯林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石牌坊后面大门八字墙和礼拜大殿房顶覆盖的黄绿色琉璃瓦,金黄闪烁中放射着绿色的光芒,这正是穆斯林崇尚绿色崇尚和平的象征。寺院古建筑上悬挂的各类匾额和楹联更像一面面旗帜,宣示着《古兰经》的精华,诠释着伊斯兰教的宗旨。邦克亭上“造化之源”匾额,道出了广大穆斯林对真主虔诚的信仰和崇拜。大殿内的匾额“独契真铨、万赞归主、教典常昭、主命圣行”、“普泽千秋 、归真还璞、同登善域、继往开来”、“奉主圣尊、承先启后、认主独一、开天教古”以及用阿拉伯语书写的牌匾 “太思迷”等,尤为深刻地诠释了伊斯兰教义的精华。殿后乾隆皇帝御赐楹联:“渡岸前临,即观水以观澜,心窍洞开窥正始;通衢后绕,非可南而可北,脚跟持定觅真诠。”也充分肯定而又高度赞扬了伊斯兰追求真善美的教义精神。
    在寺院办公室里,笔者拜见了王阿訇。原以为老阿訇须发皆白,满腹经纶,又稍稍带有一点迂腐的。而王阿訇却让人眼前一亮。谈吐潇洒,举止俊逸,年方不惑,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更是独出心裁地将阿拉伯文与中国书法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在他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里,飘溢着墨香,墙上挂着一幅幅他精心书写的书法作品,多为阿拉伯文字,代表着他有一颗对于伊斯兰教的钟情之心。他说,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阿拉伯,“伊斯兰”原意为“和平”,故伊斯兰教信仰和平,追求和谐。在他看来,世界在发展,万物都在发展,伊斯兰教也是发展着的,是与时俱进的。爱国爱教是伊斯兰始终秉承和恪守着的和谐之道与和平之路。在中华大地上,它与各族人民和合共生,绵延发展,为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文化标示:京杭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元朝时济州运河的开凿、大运河的贯通和明朝会通河的疏浚、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使京杭大运河波光粼粼,千帆竞发。济宁以“南通江淮、北达幽燕”水陆要冲的地理位置成为运河边的重镇之一,以“通则全河通,不通则全河停”的特殊地位,在整个京杭运河的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运河之故,济宁成为穆斯林的聚居区。元朝初期,大批回民经大运河移居济宁。他们大部分居住于运河两岸,继承了穆斯林经商的传统,多从事皮毛生产,加工鞣制各种裘皮,畅销全国各地。除此之外,他们是伊斯兰教的虔诚信奉者,一般围寺而居,清真寺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载,济宁清真寺最多时曾达9座,包括7座男寺和2座女寺,其中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清真东大寺,寺院坐西向东,面对漕运畅通的古运河,因此,又称顺河东大寺。通衢后绕是商贾云集的竹竿巷和纸坊街,交通极为方便,水上舟舰梭驶,陆上车水马龙,商贾店铺鳞次栉比,呈一片繁荣景象。在与南北运河几乎垂直的东西上百米的中轴线上,从石坊、大门、南北讲堂直到大殿,建筑高度步步升高,过渡到30米高的后窑殿才是最高处。然后逐步舒缓回落到后门牌楼,高低疏密恰到好处。主体突出,错落有致。把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融会一体,浑然天成,堪称我国清真寺建筑中的瑰宝。
    斗转星移,从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至咸丰年间黄河北徙,漕粮改行海运,大运河断航,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荣景象。但这座悠悠古寺却一直倾听着流淌的历史。或许,今天济宁清真东大寺的存在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它已矗立于孔孟之乡数百年,俯视它身旁的百姓生活,目睹运河水曾带给这座城市的生机。
    离开东大寺时,已经是下午酉时,一阵晚风吹过,檐角的铜铃叮咚作响,树叶婆娑,大殿内隐隐约约传来穆斯林们诵经声……渐渐地,暮色四合,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与宁静。

编辑:文旅厅信息员  
来源:济宁日报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