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市资讯

发展宗教旅游 助推济宁经济

发布时间: 2010-07-15 10:44 点击次数:

    宗教与旅游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历史上宗教信徒是最早的旅行者之一,而近代旅游业开端的标志——1841年托马斯库克包租火车的团体旅游,是为了组织人们参加宗教意义的禁酒大会,其实质也是一次宗教旅游活动。宗教旅游结合了信仰、文化、艺术与游憩,具有启迪智慧、平衡心理、重塑价值、修心养性的意义。近年来,宗教旅游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许多城市都在争抢宗教旅游客源市场。我市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应以此为突破口,合理开发宗教旅游资源,形成宗教旅游拳头产品,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
    一、我市发展宗教旅游的优势
    1、宗教资源丰富。我市历史悠久,随着宗教的流传发展,汶上宝相寺、兖州兴隆塔、济宁东大寺、任城戴庄教堂、黄家街基督教堂、任城凤凰台等众多的宗教遗迹得以留存,形成了独特的济宁宗教文化旅游带。这一旅游带包罗了三大宗教,旅游者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伊斯兰教的神奇奥妙和基督教的庄严肃穆,特有的宗教文化艺术为济宁宗教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市宗教旅游开发进程也在逐步加快。汶上投资6.15亿元完成了宝相寺建筑群、礼佛广场和礼佛大道等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旅游发展格局,2009年宝相寺景区通过4A级景区验收,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宗教旅游知名度。2009年,济宁东大寺对景区内外环境进行了整治和整修,于5月1日对外开放并成功创建了3A级景区,填补了济宁城区无A级旅游景区的空白。2008年9月1日,兴隆塔地宫一批国家级的佛教圣物的惊世显现,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来自香港、新加波等国内外的多名佛教专家学者、大德高僧多次就兴隆塔地宫佛教圣物和兖州佛教历史文化展开研讨交流,力促将其建成国际知名的宗教旅游景区。为挖掘戴庄天主教堂旅游文化内涵,任城区聘请北京达沃斯旅游规划设计公司编制戴庄花园概念性旅游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发展宗教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
    3、市场潜力巨大。宗教是一种信仰,足以吸引信徒不远万里前来朝圣或者参加宗教活动,宗教旅游的稳定性有利于降低旅游淡旺季波动的风险。近年来,我市宗教文化在韩国、日本、东南亚宗教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教旅游资源对信众保持了巨大吸引力,许多国家多次组织朝拜团前来拜瞻。2010年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期间,宝相寺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00万元。济宁东大寺景区对外开放第一天即接待游客10120人,开放至今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接待旅游团体、伊斯兰考察团200个,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市中区正按照“循序开放、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区的宗教场所进行提档升级和内外环境综合治理,力争利用3至5年时间,对柳行清真寺、黄家街基督教堂、越河清真女寺以及大悲庵进行适度开发,逐一对外开放,形成多条亮点纷呈的宗教旅游精品线路。
    二、宗教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在宗教旅游开发、宗教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带动了全市旅游产业的繁荣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宗教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有景点,整合不够。独特的宗教文化景点缺乏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和整体打造包装,宗教文化旅游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组合发挥,部分宗教活动场所接待能力不足,有的景点只陈列了香蜡,旅游商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设施比较缺乏。
    二是有权属,协调不足。宗教旅游景点涉及旅游、民族宗教、文物等多个管理部门,部分景区条块分割管理,职能交叉重叠,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依然存在,资源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对下步景区管理带来了困难。
    三是有内涵,挖掘不深。部分宗教景点文化氛围不浓,宗教资源的价值未能被深入挖掘,精通宗教知识的导游人员较少,缺少对有关宗教知识的诠释和对宗教建筑、艺术作品的解读,游客们缺乏了获取宗教知识的直接桥梁。宗教文化影响力未充分向旅游、服务等领域扩展。
    四是有产品,品牌不响。旅行社推出的几乎都是宗教观光游,未开发出高品位的宗教旅游品牌。大多数游客只是走马观花般地参观宗教建筑塑像、烧香祈愿、购买开光纪念品,缺乏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未能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 
    三、发展宗教旅游的建议
    1、统一思想,形成宗教旅游发展合力
    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前提下,突出宗教文化旅游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宗教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在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基础上,调动各方面尤其是宗教界人士参与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市以佛教文化旅游为开发重点、其他宗教文化共同发展的宗教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发掘和发挥宗教旅游资源及潜力优势,协调好宗教文化旅游中产业与事业的矛盾,形成旅游与宗教融合发展的合力。
    2、理顺体制,创新宗教旅游管理模式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打破民族宗教部门、文物部门、旅游部门条块分割、资源管理分散、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推广汶上文物、旅游、宗教一体化的旅游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宗教文化旅游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产品开发经营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发挥宗教资源独特优势,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民间组织、民间企业和个人投资宗教旅游产业,加大宗教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力度。
    3、提升品质,开发宗教旅游拳头产品
    丰富完善旅游项目,根据佛教信徒求神拜佛及基督教做礼拜、天主教信徒做弥撒等程式,设计模仿宗教日常礼仪的旅游活动,选择部分宗教信徒参与讲解,提高宗教旅游服务质量,适当设计一些游客参与性项目,让他们参与宗教法事、了解宗教礼仪,研习宗教文化。完善餐饮、购物、住宿等配套设施,让游客全面浸润于浓郁、庄重的宗教氛围中。    
    4、加强宣传,提高宗教旅游综合效益 
    实施以点带面的战略,发挥宝相寺这一成熟旅游景区的精品辐射作用,采取捆绑式营销,联合促销、良性互动的方式,带动其他宗教旅游产品的发展;针对宗教文化旅游中不同类型的产品,组织专项海外宣传推介活动,扩大我市宗教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举行国际学术研讨、纪念法会等中外文化活动,拓展海外客源市场。 

编辑:文旅厅信息员  
来源:济宁市旅游局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