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中区旅游产业扬帆起航
发布时间:
2010-06-03 09:28
点击次数:
济宁市中区紧紧围绕“济州古城、运河之都”的功能定位,坚持前瞻立意策划、政策激励引领和重点项目拉动相结合,倾力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农业旅游资源,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和旅游景区建设初显成效,形成了涉及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业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纪念品研发、休闲娱乐、工业旅游等多行业多门类的旅游产业体系。1至5月份,开发旅游纪念品30个大类,涉及120个品种,旅游招商项目到位资金6000余万元,接待中外游客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8亿元。
积极推动旅游品牌建设。紧紧围绕弘扬挖掘运河文化和宣传推介运河之都品牌两大主题,多措并举,推动全区旅游品牌建设。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平台,多角度进行对外宣传。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坐客中区电视台“畅谈”运河,并制作播放专题节目《济宁记忆》。以争创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引导旅游企业做大做优,走品牌化发展之路。黄河文化礼品行、小苏州工艺礼品有限公司和金宝迪餐饮娱乐有限公司被评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配合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了以运河菜系为主的《老家味道》餐饮厨具大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中区旅游的知名度。
精心谋划旅游产业项目。市中区文物和旅游局成立后,以《市中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对全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再排查、再挖掘和再筛选,按照“整合资源、立项可行、培植亮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在策划的24个旅游项目库中精心梳理出14个重点旅游项目向外推介,制作了《市中区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书》,项目内容涉及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旅游街巷、生态旅游、水上旅游、旅游纪念品开发、娱乐演艺、星级酒店、农业观光、宗教文化旅游以及工业旅游十个大类,招商引资总额达22.7亿元。
整合梳理文物旅游资源。在去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对全区范围内的148处文物点进行了科学论证,按照历史文脉和开发价值进行了重点挖掘。特别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正在规划建设的运河文化核心景区,收集整理了景区内现存和历史存在的文物点26处,并与市、区规划局进行了对接,整合开发现有文物景点,恢复重建遗失重点古迹,串点成片,全方位提升运河文化核心景区的旅游功能,重塑“济州古城、运河之都”的旅游形象。
集中突破旅游项目建设。进入2010年,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推进了一批旅游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项目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对市中区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其中,运河文化核心景区建设项目全面拉开,运河南岸、清平巷、竹竿巷的改造工程有序推进;济宁东大寺投资15万元建设的“经坛”和投资20万元建设的166平方米的多功能展厅已顺利竣工,常志美纪念馆建设项目已收集整理古兰经著作34部、图片240张,国内外穆斯林群众赠送礼品37件;运河入湖口湿地公园项目宣传片制作完毕,南池公园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拆迁,开始动工建设;玉堂博物馆建设规划已通过批复;制定上报了“恢复重建运河河道总督院署”的可行性报告。
科学编制旅游线路。在去年整修开放济宁东大寺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柳行东寺、黄家街基督教堂和大悲庵等宗教资源的整合,力求通过2至3年的努力,逐步整修对外开放,形成我市独有的涵盖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的精品宗教旅游线路。在成立运河之都水上旅游游船公司的基础上,多次与市建委、市河道工程管理处进行协调和对接,计划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购买中小型游船,开放古运河水上旅游项目。以喻屯、安居、唐口三个乡镇的农作物为主线,串接马场湖湿地、运河入湖口湿地、陈庄万亩荷花园和北湖度假区,打造生态型农业休闲体验旅游线路。
加大旅游纪念品研发力度。充分利用省、市、区三级文化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旅游商品研发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召开济宁市第一届文化产业研发商会年会,投资7万元制定了《济宁市文化产业商会会刊》,建立孔孟在线网站,并与北京文化产业商会、上海礼品商会、成都礼品商会达成了合作意向,围绕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对接交流、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目前,围绕运河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孔孟文化,对80个品类进行了立项,旅游纪念品研发驶入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