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经中国经济林协会有关专家评审,莱阳市成功获得“中国梨乡”命名,为莱阳梨这一名优果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产业和文化优势。
莱阳市素有“梨乡”之称,驰名中外的莱阳梨(茌梨),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便被列为皇家贡品,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呈献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品尝,中央办公厅曾专门回函以示谢意。迄今已有近500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在莱阳市境内五龙河两岸及其五大支流两侧的河滩地带,尤以清水河、蚬河及富水河沿岸栽培最盛,主要产地集中在照旺庄镇及其周边镇街,总面积18.1万亩,年产量达31.5万吨。
近几年来,莱阳市高度重视莱阳梨产业的发展,把发展莱阳梨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全市从事莱阳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技术人员达2000多人,研发推广新技术19项。目前,莱阳梨栽培面积已由建国前的100多公顷、最高产量不过10万公斤,扩大到了现在的1.2万公顷。近几年来,全市组建了14家莱阳梨专业合作社,建立了16个莱阳梨批发市场,打通了莱阳梨的销路,逐步提高了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每年有6000万公斤的优质莱阳梨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今年4月份以来,莱阳市林业局由主要负责人挂帅,组织精干技术人员,积极组织实施“中国梨乡”命名申报工作,搜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莱阳梨的文字、图片资料,编辑完成了《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申报书》和莱阳梨DVD宣传光盘,邀请中国经济林协会到莱阳市对莱阳梨的种植、加工、销售以及莱阳梨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并多次到省和国家业务部门汇报工作。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经中国经济林协会有关专家的评审,莱阳市成功获得“中国梨乡”命名。
莱阳梨之所以成为梨果之中的佼佼者,是与它生长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形成莱阳梨独特风味的主要原因。莱阳梨主要产地在清水河、富水河两岸,滩地淤积成一片广阔的油沙地。据测定pH值6.0-7.5,耕作层20-60厘米的土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0.76%,全氮0.05%,碱解氮48.6ppm,速效磷8.1ppm,速效钾67.8ppm;微量元素含量中,铜5-12ppm,锌0.2-0.7ppm,铁8-15ppm,锰3-9ppm,硼0.02-0.24ppm。这片土壤是一种独特的棕色细沙沃土,地下水位2.5米,灌溉条件便利,腐殖质特别多,云母含量丰富,土质松散,通透性好,对光的反射性强。这里栽培梨树光合作用充分,生长发育好,根深叶茂,亩产量可达4000-6000公斤。同时,由于沙土升温急、散热快、昼夜温差大,梨树在白天光合作用中获得糖分,晚上低温不易消耗,非常有利于果实中糖分的积累。因此,莱阳梨含糖量达到9.76%,比一般梨高2-3%,可溶性固形物13.5%以上,可食部分占总重量的80%以上,比一般梨高出3个百分点。
“烟台苹果莱阳梨”的说法由来已久,莱阳梨在全国的知名度很高,拥有一笔无形的资产,是梨类产品无可争议的第一品牌。清朝著名诗人赵蜚声就曾经在此写下了“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千古佳句;1912年日本恩田博士考察、品尝莱阳梨后大家赞赏,并引种回日本种植;1957-1987年先后有泰国、保加利亚、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慕名而来,对莱阳梨进行考察,均给予极高评价;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到莱阳市拍摄了《莱阳茌梨》科教片;上世纪70年代,莱阳梨成为广交会上的必展商品;1989年12月,莱阳梨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称号;1990年和1994年,两次获得山东省农业厅“特优果品”称号;1999年10月,获得北京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09年11月,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991年4月,莱阳市举办了第一届莱阳梨花节,2009年9月,举办了首届莱阳梨文化节。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