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中区以漂亮的城市环境提升运河之都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发布时间:
2010-12-02 09:45
点击次数: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意识的增强,旅游已经成为现在乃至今后我国居民消费的新热点。没有旅游,则没有人流;没有人流,则没有消费流。要把济宁市中区建成名扬内外的运河之都、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就必须整合开发自然和人文资源,狠抓旅游和城市建设,以漂亮的城市环境来提升运河之都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确立“运河之都•济宁中区”城市旅游的发展思路至关重要
市中区是济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碧波灵动的运河水孕育了丰泽璀璨的运河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无不闪烁着无穷的迷人魅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耗费巨资对城区古运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对运河文化核心景区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区委区政府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运河之都”确立为城市文化旅游品牌,进行了注册、宣传和推介。但是打造唱响城市旅游品牌,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支持。有资源没有思路等于没有资源,而有思路、有资源没有所有权、支配权和开发建设权,发展旅游业就无从谈起。因此,市中区作为中国运河之都,应积极争取济宁市城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景区景点资源、城市建设规划的开发经营权,紧紧围绕运河之都这一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全面进行城市环境的提升,以景区景点、彰显运河文化特色的街道巷区、运河文化标志性景观、旅游基础设施,以及一系列观光游览项目等吸引更多的投资商投资兴办旅游产业,市区联动、政企互动,共同开辟市中区旅游发展的新天地。
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是市中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大力发展城区旅游,已成为市、区两级领导的共识。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新定位,区委区政府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纳入到“十一五”规划之中,并多次组织人员到旅游经济发达的城市进行学习考察,为市中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但是,与旅游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表现为政府的投入力度薄弱,文物景点的开发缺乏规划,存在着城区文物旅游资源闲置、城市建设规划中文化旅游项目不突出的问题。市中区作为运河之都,大力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尽快制定符合运河之都定位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包装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挖掘、疏理、策划和推销,历经几年的努力,将市中区打造成运河文化的旅游城、济宁旅游休闲购物城、古运河水道观光城和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城市环境提升是市中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环境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可大大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商务活动能力,提高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花园式的城市环境,突显运河文化的城市形象,将成为市中区一幅最大最有效的“招商广告”,吸引众多的外商来投资。另一方面,还可以带动以商贸、旅游和展览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城市经济充满新的无限活力,从而提升城市的身价和知名度。再者,要把环境改造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通过远景规划,拆出亮点,建出特色,从而实现环境改造与城市增值的双赢,促进市中区旅游业早日步入跨跃式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