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中区做大做强“济州古城运河之都”城市品牌
发布时间:
2010-10-28 14:21
点击次数:
近年来,市中区高度重视旅游业,坚持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做大做强“济州古城、运河之都”城市品牌的目标,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和思路,全面规划,重点突破,旅游产业取得较快发展。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速跨越,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与全市共荣兴区”理念和“大济宁”观念,确定了将市中区打造成为辐射周边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在充实调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基础上,专门成立文物和旅游局、旅游项目建设指挥部及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分局,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聘请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编制完成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助推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运河之都文化特色彰显。加大品牌推介力度,举办“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完成“运河之都·济宁中区”、“运河魂”、“运河之都·邻居节”等品牌注册。今年,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老家味道”烹饪大赛、“运河之都杯”海内外有奖征联等活动,增强了“运河之都”知名度和吸引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小苏州工艺礼品有限公司、黄河文化礼品行等品牌旅游企业围绕运河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开发多系列的旅游纪念品,对80个品类进行了立项,已研发出30个大类、120个花色品种,旅游商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完善。今年,结合世博会的举办,广泛开展了“观世博·游济宁”、“运河文化体验之旅一日游”等活动并收到良好效果。
旅游载体建设实现突破。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济宁东大寺开放后晋升为3A级旅游景区,并成为“济宁一卡通”的加盟景区。今年又投资建设了经坛和多功能展厅,增加了景区新看点。运河古城风貌恢复加快推进,明清风格的老运河南岸街外立面改造已经完成,老运河水上游开通。运河入湖口湿地晋升为省级湿地公园,并进行了保护性开发的初步规划。运河河道总督衙门8月5日启动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提报了“运河南岸商贸旅游3A级特色街”和越河街道“省级旅游强乡镇”的申请,在全区范围内初选了3个“好客人家”农家乐星级餐馆。通过多种措施,开展“五级联创”工作获得可喜成果,为我区旅游业全面提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旅游产业项目取得进展。按照“整合资源、立项可行、培植亮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在策划的24个旅游项目库中精心梳理出12个重点旅游项目,编制了《市中区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推介书》,项目内容涉及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旅游街巷、生态旅游、水上旅游、旅游纪念品开发、娱乐演艺、农业观光、宗教文化旅游以及工业旅游等9个大类。近期,与山东商业集团总公司达成文化旅游产业等多个领域的投资合作意向;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到我区实地考察,并对我区文化旅游业产生浓厚兴趣,产业招商有望实现大的突破。
旅游业是综合性强、带动作用大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民生任务。市中区处于我市主城区,基础设施完备,各类要素汇集,深厚的文化积淀、多元的文化形态、丰富的文化层次,为实现旅游业的提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我区将发挥“运河之都”品牌优势和区位优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丰富运河文化旅游内涵。制定“运河之都”旅游宣传促销方案,推动“运河之都”品牌建设。组织开展“写运河、唱运河、画运河、拍运河、游运河”等活动,征集运河老故事,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宣传运河文化。在成立“运河之都水上游船公司”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购买中小型游船,开放古运河水上旅游项目,打造古运河三十里景观带。以安居、唐口、喻屯三个镇的生态资源为平台,串接马场湖湿地、运河入湖口湿地、陈庄万亩荷花园和北湖,打造生态休闲体验旅游线路。依托宗教文化资源,做好东大寺、柳行东寺、黄家街基督教堂和大悲庵等点上的沟通,力求通过逐步整修和对外开放,形成我市独特的涵盖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的宗教旅游线路。
二是尽快启动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聘请全国高水平的专家团队,规划建设运河入湖口湿地公园,年底前完成总体规划。积极对接投资商,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体现水乡风韵、湿地风情的生态旅游胜地。做好运河总督衙门考古发掘及遗址展示工程建设,争取纳入大运河申遗重要节点,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库。推进运河文化核心景区建设,抓好竹竿巷、清平巷等历史文化名街的改造,尽快完成景区的整体规划。
三是加强旅游市场区域合作。坚持区域联合战略,加强与周边县市区的合作,拓展市内、省内、省际三大旅游合作圈,建立共赢互惠机制,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积极参与全市旅游的大链接、大配套,与市文化、旅游部门搞好对接。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之间的协作,做大旅游产业集群。发挥城区资源优势,做好“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结合拓展文章,延长产业链。
四是加大旅游业扶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确定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采取贴息、补助、以奖代投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关于文化产业税收减免的政策措施和我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扶持旅行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旅游业目标考核体系,形成合力推进、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
编辑:文旅厅信息员
来源:济宁市中区文物和旅游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