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东大寺始建于明朝初年,明成化年间初具规模,清朝康熙年间大兴营造,乾隆年间钦赐重建,始具今日之规模。这个建筑迄今犹存乾隆时期的精神气魄。有关专家认定,济宁东大寺可与南京净觉寺、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街大寺等相媲美,属全国五大古建清真寺之一。
民族文化融入传统建筑
16日下午,在蒙蒙细雨中踱过清真寺铁索桥,济宁东大寺的正门便展现在了眼前。
大门的前半部分是一座日月石坊,始建于明代,两侧立柱上雕有精美宝座,中间立柱上雕有八角宝阁,牌坊横梁上雕有宝瓶图案的圆顶,整个牌坊雕工如神,更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与伊斯兰教文化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时,石坊在动态的运河与静态的古寺之间起到了一种屏障、舒缓协调的照壁作用。
牌坊后面的寺门,是单檐歇山式砖木石结构建筑,三间三门四柱。中间的两根立柱上雕有盘龙图案,门两旁的八字墙上有云龙图画。就是因为乾隆皇帝来过这里,并且赐建了这座清真寺,所以当时的建筑家们才敢使用龙的图案。
迈入东大寺正门后,便到了邦克亭了,这里是宣礼员喊人礼拜的地方。这座亭子是仿照原西大寺的邦克亭在原址上建成的。
邦克亭西侧是东大寺的主体建筑——大殿。大殿由卷棚、正殿和后窑殿组成,三殿一体。大殿的前门共有20扇,是异常珍贵的金丝楠木做成的。门窗于一体,高五米,门中的透孔雕刻,专家断定为明代花纹。正殿单檐歇山顶,七间十五檩,有二十根约两围粗的通天木柱支擎,为了尽量地扩大空间和增强大殿内的光线,巧妙地采用了建筑学上的减柱法和移柱法,构思匠心独具,整个建筑风格也将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有机巧妙地融会贯通。
后窑殿为阔三间、深两间的三层楼阁,是典型的明清时期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大殿的后窑殿因是乾隆皇帝赐建,所以与众不同,面积不大,却别致而高大壮观以突显皇家气派。顶端安装的风磨铜宝顶,会因风的大小、风与宝顶摩擦力的轻重不同而产生明暗不同的亮度,并发出呜呜的声音。风力越大亮度越高,居高临下,光芒四射,是镇寺之宝。
东大寺最西边的建筑为望月楼,初建于明朝,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凤柱彩瓦,玲珑端庄,风格秀美,特别是凤柱和抱鼓石从选石到绘画乃至雕刻都是上乘之作,堪称极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东大寺景区南侧为碑廊,由龙蹲亭,御碑亭和碑廊组成,这里陈列着从明代天顺三年一直到现在的所有现存碑刻,碑刻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教义教规、政府告示、建寺说明、捐款芳名碑等。
完善基础设施创建3A级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宁东大寺于5月1日起正式向市民开放。此前,济宁市中区有关部门已对东大寺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济宁东大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同时整修寺内路面,对碑廊进行油漆彩绘。作为济宁运河核心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宁东大寺正在创建国家3A级景区。
16日下午,在济宁东大寺邦克亭左侧,施工人员正在对济宁回民民俗馆进行内部装修。台阶左右还摆放着部分劳动工具,其中包括石臼、碾砣、捶布石等。在室内看到,施工人员正在悬挂有关回民武术的挂图。室内已经悬挂了民俗馆前言、济宁回民分布图、回民丧葬民俗等挂图。
济宁东大寺管委会主任沙彦振介绍,民俗馆里展出的内容还包括回民从事的特色行业展览和群众文体活动图片展览,前者包括皮草加工的部分实物,后者包括武术、摔跤、剪纸实物等。
济宁市旅游局已对景区创建国家3A级景区的情况进行验收。根据济宁市旅游部门的建议,景区还将增添轮椅、急救药品等便民设施,并改建景区厕所等基础设施。
济宁东大寺邦克亭右侧,是即将规划建设的常志美纪念馆。常志美是伊斯兰教山东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633年左右在东大寺隔院讲学,桃李满天下。后来经过常志美等几代人的努力,山东学派已成为遍布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的经学学派。
济宁东大寺管委会主任沙彦振说,纪念馆展出的内容包括常志美生平及业绩,济宁东大寺的今昔、回民群众友好交往、古兰经展示等。目前,景区管委会已收集了20多个版本的古兰经。
根据《济宁市老运河、越河围合地区概念性规划》要求,老运河、越河围合地区将按照“一岛一环两核多点”的思路展开。两核,即以东大寺为中心的传统特色商贸集核以及古运河、越河交会处的现代生态休闲消费核。作为其中一核,济宁市将实施系列保护措施,并延续东大寺周边的传统商业。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