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祠大门东侧的武氏墓群石刻标志碑显示着这个祠堂的特殊地位。仿造汉代阙门修建的武氏祠大门,传达出这座祠堂的悠久历史。
穿过阙门,一条青砖铺设的道路伸向远方,道路的尽头是汉代风格的第一展室——阙室。为妥善保管“国保”文物,济宁市有关部门于1964年将双阙、双狮原位址、原方位就地提升,建立这所高大宽敞的阙室。
走进阙室,两座高大的石阙耸立在室内。在这里看到,两阙结构相同,全部采用雕凿花纹图案、车骑人物画面的石块垒砌而成。嘉祥县文物旅游局的高慧说,根据所处的位置判断,这对石阙是武氏墓地前的大门和守护神。无锡三国影视城的城门就是仿造这对石阙修建而成。
高慧介绍,这里的武氏墓群石刻曾被黄河淤泥掩埋过。在元、明时期,济宁地区曾属于黄河淤积处,由于黄河多次改道,武氏墓群石刻逐渐被黄河淤泥淹没,所以清朝前期的几百年内,有关武氏墓群石刻的文字记载销声匿迹。直至1786年,金石学家黄易才在嘉祥境内发现了石阙、石狮和武氏祠。
阙室内的石狮子,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石狮,它们是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高慧介绍,狮子是汉武帝通西域后才传入我国。因它是西域的贡品,大多饲养于帝王的宫苑之中,平民百姓难以见到。狮子充满了神秘感,所以狮子出现在石刻艺术题材中,主要表现其雄健、威武、凶猛的形象,它也成为墓地神道口守卫者。
石画像战斗场面引来专家
第一展室后面还有一座汉代风格的阙室,是第二展室,它于1994年建成。2003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把汉画像石搬迁到这里,加以封存和保护,并建立汉画像石博物馆。
陈列在室内的画像石,是我国汉画像石的代表作,在我国和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汉画像石画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古代帝王、楼阁宴居、乐舞百戏、水陆攻战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风土人情等。
高慧说,构成武氏祠的画像石共有五块。在展室入口处左侧的玻璃橱窗内,展出的是西壁画像,这块画块石原是武氏祠的西山墙。在这里看到,画面分为五层,第一层画面主题内容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第二层自右至左刻远古十位帝王,第三层刻教子故事四则,第四层刻刺客故事三则,第五层刻车骑人物。
教子故事中包括曾母投杼的故事。在这里看到,画面上曾母坐于织机上,回首训导跪在地上的曾参,曾母手中的织布杼落在织机后面地上。榜题上题写着“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祗,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祆纳”的字样。
在一小块残存的汉画像石上,刻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画像石上的情景主要展示故事中惊心动魄的一瞬,把荆轲刺杀不成,飞刀中柱,被武士抱住,气得怒发冲冠,秦王惊慌逃脱等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如身临其境,触目惊心。
西壁下石画像第二层的水陆攻战场面曾引起中国军事博物馆有关专家的关注,并来博物馆拓片,用于研究当时的水陆攻战的战术。画像中集中展示了两方短兵相接,剑戟铿锵,战马嘶鸣,杀声震天的场景。
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有一处武氏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这里的武氏墓群石刻列入世界大百科全书。在1961年,武氏墓群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各项保护措施的完善,这里已经成为济宁市内唯一的汉画像石博物馆。
汉画像石:研究东汉历史的“百科全书”
第二展室的西侧是第三展室,这里主要展出嘉祥县民间收集的汉画像石,它们对研究东汉当时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具有较高历史价值。高慧介绍,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七幅,分别是南武山画像第3石、齐山画像第3石、五老洼画像第16石等。
南武山画像第3石画面分四层。其中第三层是刻庖厨图。汉画像上,右方一井,井上有桔槔,桔槔横杆上站立两只鸟,立杆上悬挂一只狗,一人持刀正剥狗。两女子操桔槔汲水。上空一鸟飞翔。左方上面一人杀鱼,下面一人和面。左方一灶,上置一釜、一甑,上方悬挂猪头、猪腿、鸡、鱼、兔等。
齐山画像第3石左方断裂、略残,画面分为两层。第一层刻孔子见老子图。老子面向右,手拄一拐棍,孔子面向左,大袖筒中伸出两只鸟头。孔子和老子之间有一儿童,右手推一小独轮,左手抬起,面仰起向孔子,此儿童当为项。孔子前后为颜回,双手抬起于胸前。此三人之背后上方有题榜曰:“老子也”、“孔子也”、“颜回”。
武氏祠内还包括两座墓葬遗址,这是1981年4月至5月在院内东南部发掘清理的两座墓葬。一号墓葬位于院内东部,墓室为石结构,全部用加工好的石材堆砌而成。二号墓葬位于一号墓西南。墓室上面已无封土,墓中全是已翻动过的乱土,土中夹杂碎石、砖、瓦等。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